• 字型
進階搜尋
進階搜尋
作者
類別
分類
專題
期數
通訊期刊
閱讀其他期數
第44期通訊(2023年12月)

  • 「暢談心理學」:  退休後仍可活得精彩嗎?
  • 「 靜心靈思」:  虛擬世代之同行?
  • 「育兒路」:  同在
  • 「心靈小天地」:  夢之旅(三)
  • 「瞬間看心理」:  充實的當下抑或無聊的日常?

下載通訊PDF檔
退休後仍可活得精彩嗎?
分類 : 通訊專欄—暢談心理學
作者 : 譚日新博士
第44期通訊(2023年12月)
日期 : 2023-12-31

近來身邊有不少朋友開始思考退休的問題,有些成年子女已移民,而自己仍留港生活,特別是男性,想到退休後不知還有什麼生存目的,雖仍想繼續工作賺錢,但在職位上「夠鐘要走」了,又不太願意去做義工,在家做「家庭主夫」又覺得無聊,擔心自己是否正在等死?到底退休後是否可以好好生活?本文嘗試探討退休後可以怎樣活得更精彩。

全文

近來身邊有不少朋友開始思考退休的問題,有些成年子女已移民,而自己仍留港生活,特別是男性,想到退休後不知還有什麼生存目的,雖仍想繼續工作賺錢,但在職位上「夠鐘要走」了,又不太願意去做義工,在家做「家庭主夫」又覺得無聊,擔心自己是否正在等死?到底退休後是否可以好好生活?本文嘗試探討退休後可以怎樣活得更精彩。

 

思考問題

一般關於退休的問卷,主要是問及財務方面的安排,當然這是退休人士要考慮的,但除了經濟以外,以下也是值得我們思考的基本問題:

 

1. 你打算什麼年紀退休?

a. 40-49歲    b. 50-59歲    c. 60-64歲    d. 65-70歲    e. 沒有特定退休年齡

 

2.  你打算退休後在哪裏生活?

a. 香港    b. 大灣區或內地其他地方    c. 台灣    d. 英美澳紐加    e. 其他國家

 

3. 你退休後仍會工作嗎?

a. 留在原有崗位   b. 轉行做其他工作   c. 只做部份時間工作

d. 做義工(包括教會) e. 不從事任何形式的工作,多投放時間在家庭或興趣上

 

4. 想到退休,你有什麼擔憂?

a. 不知怎樣打發時間    b. 擔心與家人增加衝突   c. 不夠金錢儲備過活

d. 怕自己有重病   e. 擔心教會要求自己參與很多事奉   f. 沒有擔憂

 

5. 總的來說,你想像退休後的生活是怎樣的?

a. 繼續精彩   b.享受人生    c. 不想去思考的問題  d. 失去人生目標  e. 等死

 

不知你有否思考過以上的問題?當中會聯想到什麼?有什麼感受?以下我們會先看看關於退休的一些基本處境。

 

香港退休年齡

香港並無法定劃一的退休年齡,但不少工作也以60或65歲為退休年齡,例如政府工或老師等,而作退休後使用的強積金,一般要65歲才可以領取,故不少人也以60-65歲為退休年齡。當然在私人公司工作或做生意的人士,沒有特定退休年齡,70多歲仍工作、甚至身居要職的仍大有人在。

 

退休人士人口統計

根據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統計處(2020)的預計,65歲或以上的長者人口會由2019年的132萬(佔總人口的18.4%)上升至2039年的252萬(33.3%),升幅達120萬。相較之前20年(1999年至2019 年)約61萬的升幅,未來65歲或以上人口上升的速度驚人。而統計處推算長者人口超過250萬的情況,未來將維持最少30年。換句話說,長者的人口將會由現時約每5人有1人,上升至將來約每3人便有1人。因此,無論是公共政策或個人預備上也極需大家關注。

 

不同人生處境及發展對退休的影響

相信60歲或以上考慮退休的人士,單身或已婚所面對的情況會有些不同。

 

單身及已婚人士的挑戰

單身人士要面對獨自生活的挑戰,包括退休後生活及身體出現病痛怎樣照顧自己等,也有些仍要照顧更年老的父母,要同住或分隔二地,但隨着父母過世,原生家庭便會進入「家庭解體」的階段了,雖然這是所有家庭也會面對的最後發展階段,但對有些人來說,眼看父母離開,不是一件容易接受的事情。

 

而已婚無子女人士,除了有以上單身人士的處境之外,婚姻關係好的會照顧配偶日常的身心靈需要,如配偶有重病,自己也會身心俱疲;如婚姻關係不好,在退休年老時,也希望有一位老伴陪自己終老,故想重修舊好,亦有些會為了減少衝突而各自各精彩,更有些感到分開生活才是唯一出路。

 

而婚後有子女的人士,要面對成年子女相處上的苦與樂。理想的,可以享受子女的照顧,甚或以兒孫為樂。不理想的,仍要為着成年子女的身心健康、婚姻親子關係、經濟或工作等而擔心。而喪偶或離婚的,更要面對配偶離世的傷痛、或離婚及再婚帶來的挑戰。凡此種種也會影響一個人在退休後是否活得快樂。

 

發展心理學的啟示

考慮退休的人,年紀大多處於中年(40-65歲)或老年(>65歲),發展心理學告訴我們,他們的發展任務(Developmental Task)分別為「承傳創新」和「自我整合」,前者的意思是願意把知識及技巧傳遞給下一代,自己退居幕後;後者則感到自己一生無憾,能隨心所欲過活,安享晚年。如果發展任務不理想,中年人和老年人的心理社會危機(Psychosocial Crisis)分別為「停滯」及「悲觀絕望」,意即中年人感到人生好像停滯不前,亦沒有想栽培後輩的心,對前路不敢想像;老年人則感到一生有很多遺憾,未能過自己理想的人生,在提及過去事情時,總是憤憤不平,好像要含恨而終(Erikson & Erikson, 1997)。

 

以上不同人生處境、發展是否美滿及過去生活是否精彩,都會影響一個人退休後帶着怎樣的心境生活下去,是積極還是消極?是無奈還是投入?

 

六種退休心態

研究退休課題的輔導學家Nancy Schlossberg(2003),在她的著作《Retire smart, retire happy: Finding your true path in life》中,將退休人士歸納為六種類型:

 

  1. 繼續者Continuer

這類型的退休人士,會與過去擁有的技能和活動保持聯繫,但會作出改變以適應退休後的生活,例如透過義工服務或在以前的領域從事兼職,即在某程度上繼續工作。筆者認識一位當中學老師的朋友,過去很忙碌沒有機會參與教會事奉,退休後選擇了在教會主日學教導聖經班及當青少年團契導師,在不同環境繼續教導和培育青少年的工作。

 

  1. 冒險家Adventurer

開始新的活動,又或學習與過去工作無關的新技能。例如一位敦厚顧家的男士,過去肩負很多家庭責任以致沒有時間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在退休後打扮時尚及學習駕駛哈利電單車,享受年輕時一直未能得到的樂趣。

 

  1. 搜尋者Searcher

反覆嘗試不同事情,可惜仍未找到自己的身分定位。例如筆者認識一位教會姊妹,退休前是一位專業人士,退休後想從事另一些工作,過去幾年讀了中醫藥課程、獸醫助理班、寵物美容班及陪月班等,但至今仍未找到可以全人投入的新工作。

 

  1. 輕鬆的滑翔者Easy Glider

喜歡沒有特定時間規限的生活,享受隨意和即興的活動。每天起床會「自然醒」,去到街市看到什麼新鮮的便買回家弄來吃,去外地旅行也沒有特定的行程,去到每一個地方也會隨意看看想逗留多久。

 

  1. 參與其中的觀眾Involved Spectator

對以前的工作領域仍保持興趣,但退休後則扮演不同的角色,例如一些過去的從政者退休後變為網上政治評論員。

 

  1. 退縮者Retreater

從生活中退縮,放棄尋找新的方向,內心容易感到沮喪。Schlossberg指出這類人士是各種退休類型中較為消極的。或許他們就是我們間中在新聞中看到,退休後患了情緒病,甚至會考慮輕生的人。

 

我們可看看自己較傾向以上哪種類型,了解後可作出改變,幫助自己享受退休生活。

 

退休的不同階段

研究退休的老年學家Robert Atchley(1976)將退休時期分為6個階段,分述如下:

 

  1. 退休前期

不少人在工作忙碌時也會渴望退休,想到退休後可以放下工作,有大量空閒時間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享受生活,便感到快樂和興奮。可是,也有些人會擔心退休後沒有工作,生活會變得空虛,人生失去方向,因此對退休產生恐懼。

 

  1. 蜜月期

剛退休時,不少人會感到終於到達了嚮往已久的時刻,心情會很愉快,並會實現退休前定下的目標,例如去心儀已久的地方旅行或修讀喜歡的課程等。心中感到終於可以放下以往忙碌的工作包袱,享受真正的人生。

 

  1. 清醒期

當完成了大部分退休生活的目標後,感到好像心願已達成了,開始發現有很多空閒時間,有些心中會感到空虛,頓時失去人生目標和方向,過渡得不好的更會產生自我懷疑,嚴重的甚至會形成情緒病;但過渡得好的,便會想到為退休生活重新訂定一些長期目標。

 

  1. 再導向期

不單單只滿足於剛退休時達成的短期目標,而是重新思考退休的方向,並為自己規劃更有價值和意義的退休生活,當中有些人考慮重操故業,亦有人作出另一些選擇,例如一位以往做寫字樓工作的專業人士,退休後去學汽車維修,希望學成後可以成為一位汽車維修員。

 

  1. 穩定期

當清楚確立了自己退休的角色、生活方向和長遠目標後,便可以享受退休生活。以上提及那位學習汽車維修的朋友,學成後真的與幾位志同道合的朋友開設了一間「車房」,既能發揮自己的才能,亦可幫助有需要的人,他因發展了自己第二事業並帶來收入,心中感到無限滿足。

 

6. 完成期

 

退休長者身體機能衰退,不能像以往好好享受自己的生活,甚至日常自理也難以應付,極需別人照顧,要面對即將來臨的死亡。

 

從以上看到,當人在不同的退休階段,會有不同的心境,特別要注意的是要從「清醒期」好好過渡到「再導向期」,才能避免形成嚴重的情緒困擾,真正享受退休生活。

 

如何在退休時活得自在

當人面對年紀漸長時,Schlossberg(2017)在她另一本書《Too young to be old: Love, learn, work, and play as you age》中提出八個建議,可以使我們在退休時活得更自在:

 

  1. 解決愛恨交纏的關係

如果想在退休後活得更輕鬆自在,必須好好面對各種愛恨交纏的關係,對象可能是父母、兄弟姊妹、配偶、成年子女、朋友或教會肢體。這可影響我們是否活得開心快樂,還是帶著很多遺憾。因此,假如這些關係可以改善則要盡力去改善,假如真的不能改善,也要學習接受其限制。事實上,有些人在臨終時最渴想的,不是要有什麼豐功偉績或更多的財富,而是想和結怨了30年的弟弟再次相見、和解,希望能冰釋前嫌,不想帶著遺憾離開這個世界。

 

  1. 解除年老的定型

筆者年幼時見到家族中一些50多歲的長輩,會喜歡穿一些黑色的唐裝衣服,而到他們80歲時,大致上也是維持這個模樣。不知是否上一輩50歲左右的人,在心境上就已經覺得自己老了,把自己定了型。但港產片票房冠軍的男主角黃子華,雖然已60出頭,看上去仍很年輕、充滿活力。筆者最近亦看了年輕時已喜歡的動作演員史泰龍的紀錄片,他今年已77歲,外表雖顯蒼老,但從訪問中仍看到他心中有一團火,最近還有新電影推出。故此,不同的年長人士可以有很不同的心境。或許值得我們反思的是:自己想帶著一個怎樣的心境去過年老退休的生活。

 

  1. 擁抱轉變

筆者與一位60多歲的朋友行山時,他分享到自己身體已大不如前,以往行山是他自己一個人先行,太太和年幼子女跟在後面,現在是他與太太在後面,兩個成年子女在前面了。事實上,年長後體力一般也沒有年輕時的好,這是正常的老化過程。可是,在做人處事的人生智慧上,年長的比年輕的更成熟、更有經驗,所以運動員大多是年輕的表現較好,而總統和總裁(CEO)則大多是年長的更勝任。故此,明白並接納自己的強處和弱項,可以幫助我們更適應退休後的生活,不用盲目地跟年輕人比較。

 

  1. 增加應對方法

這令我想到一些退休後移居外地的朋友,他們跟我分享一些在外地生活的經驗,是他們在香港從來也不用面對的,真的是「活到老學到老」。例如他們為了減少家人思鄉的愁緒,竟然學懂製作叉燒和蝦餃等香港地道食物。此外,他們亦要學習基本家居和汽車維修,雖然也會有沮喪和感到困難的時候,但他們深信「辦法總比困難多」,也學懂了必要時「馬死落地行」。在增加了知識和技能後,漸漸地他們在外地也能享受退休生活了。

 

  1. 創造退休後的理想生活

這是不少財務策劃師,在談及退休時會跟我們討論的課題。須知自己期望有怎樣的退休生活,便要有怎樣的經濟預備。然而,除了經濟,我們亦要建構自己理想的生活形態。例如上述朋友與兒女選擇到外地居住,這是他認為最理想的退休生活。另一些人,沒有特定的退休年齡,知道離港後便不能再繼續從事一些有意義的工作了,故他們選擇留下來。

 

  1. 面對健康的挑戰

年長後患有長期病是很普遍的現象,重要的是怎樣好好照料自己,例如注意飲食、好好休息、做適度運動、聽醫生指示服藥和保持心境開朗等,這樣可以控制病情,減慢老化的過程,更能保持生活質素。事實上,一位好好照顧自己身體的70歲人士,可比一位沒有照顧好自己的50歲人士更健康,並活得更快樂。不幸的是,有些人因誤信坊間一些沒有科學根據的治療方法,而停用他們必須服食的西藥,弄至病情惡化,甚至死亡。須知道好好照顧自己的身體,不只是為了自己,更可減少家人對自己的擔憂和實際負擔。

 

  1. 適應家庭的轉變

以上提及單身及已婚人士退休後會面對不同轉變,都需要他們作出適應。然而,不是所有家庭轉變也是負面的。筆者認識一對專業人士夫婦,兒女已長大成人並移居到外地生活和工作了,最初他們心中也有不捨,考慮過是否也要一起移居外地,經過詳細思考後,發現自己對兒女已沒有太多掛慮,反而在過去十多年,他們曾在一些地方參與扶貧工作,感到非常有意義,他們認為這群體更需要他們,於是夫婦二人相約在幾年前一起退休,帶著強烈的使命感到這地方,長時間服侍這有需要的群體,他們分享時,往往都是充滿喜樂和意義感的。

 

  1. 處理親密浪漫的關係

很多人以為年老後便不再需要親密浪漫的夫妻關係了。其實,無論年紀多大,也有愛情、感情甚至激情的需要,正如以上所說,不要為長者定型。我們也曾聽過一些不太理想的例子:一些60多歲的男士,在婚姻中找不到久違了的愛情,便與一些20來歲的年輕女生發展婚外情,後來被妻子發現,最終弄至婚姻破裂。當子女已經長大,退休可以是一段重新認識配偶及建立關係的時候,雙方可以發展共同興趣,享受生活點滴。

 

年老仍可有召命嗎?

有些基督徒會問:「已退休了,人生仍有召命嗎?」加拿大維珍神學院教授保羅史蒂文斯在Aging matters: Finding your calling for the rest of your life》一書中指出,辨別召命是一個基督徒的終生過程,在晚年尤為重要,而召命並不會因為退休而終結,人必須辨別個人的召命,餘生才能充滿意義。聖經認定了人年老後的生存意義,年長後仍能結出屬靈的果子(Stevens, 2016)。事實上,人的召命除了在工作範圍(Doing),亦可建立在關係(Being)上,包括與神、家人、配偶及朋友等的關係。在實踐上,退休人士可以他們的知識和經驗為家庭、社群及教會等服務,為家人、鄰舍、弟兄姊妹及社會代禱。這令我聯想到喬宏太太喜樂婆婆小金子的見證,她在喬宏在世時與他一起拍了不少福音電影,到處與丈夫一起傳福音。在喬宏過身後,她亦已年老,卻仍在可能的情況下參與不同的見證分享,繼續造就別人,當中她分享大兒子回轉的經歷,為不少人帶來鼓舞。

 

參考資料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統計處。(2020)。《香港人口推算2020-2069》。https://www.statistics.gov.hk/pub/B1120015082020XXXXB0100.pdf

Atchley, R. C. (1976). The sociology of retirement. Schenkman Publ. Co.

Erikson, E. H., & Erikson, J. M. (1997). The life cycle completed: Extended version with new chapters on the ninth stage of development. W. W. Norton & Company.

Schlossberg, N. K. (2003). Retire smart, retire happy: Finding your true path in life.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Schlossberg, N. K. (2017). Too young to be old: Love, learn, work, and play as you age.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Stevens, R. P. (2016). Aging matters: Finding your calling for the rest of your life. Wm. B. Eerdmans Publishing Co.

返回
虛擬世代之同行
分類 : 通訊專欄—靜心靈思
作者 : 小驢
第44期通訊(2023年12月)
日期 : 2023-12-31

近日學生自殺個案顯著增多,青少年精神健康引起社會關注。我參與了幾場相關之論壇和工作坊,參加者都明白青少年正承受著從四方八面而來的壓力。三年疫情大大影響了他們的學習及人際相處。學校為了在短時間內復常,在師資和編制上作出不少改變,甚至要加快教學以追趕學習進度,確實令師生們難於適應。與會者一致認為學業成績並不是最重要,故鼓勵學校和家長們攜手減輕學生們的讀書壓力,對他們的學業表現予以合理的期望和要求。其實年青人渴望被關心和被聆聽,他們需要的是真誠的同行者,但真的能切實地與青少年同行,又談何容易呢!

全文

近日學生自殺個案顯著增多,青少年精神健康引起社會關注。我參與了幾場相關之論壇和工作坊,參加者都明白青少年正承受著從四方八面而來的壓力。三年疫情大大影響了他們的學習及人際相處。學校為了在短時間內復常,在師資和編制上作出不少改變,甚至要加快教學以追趕學習進度,確實令師生們難於適應。與會者一致認為學業成績並不是最重要,故鼓勵學校和家長們攜手減輕學生們的讀書壓力,對他們的學業表現予以合理的期望和要求。其實年青人渴望被關心和被聆聽,他們需要的是真誠的同行者,但真的能切實地與青少年同行,又談何容易呢!

 

隨著後現代主義及虛擬浪潮的崛起,人普遍不再著重求真,或者說是沒有絕對的真,只有相對性及處境性的詮釋。現今人對事物追求的次序是美善真,並不是傳統的真善美,最重要的是當下能否即時滿足自己認為美的感觀享受,善與真並不太重要,道德和真相都可以按自己的心意而釐定。網絡虛擬世界與後現代主義在多方面正配合得天衣無縫,網絡世界為人提供隱蔽、即時和廣泛的聯繫。論功能,這可超越人與人之間真實但有限的交往。當年青人遇到不快的事情,透過社交媒體便可以即時獲得無數的關懷和鼓勵,不論所說的是真是假、動機是好是壞或事情是對是錯,起碼表面上迎合到他們的心理需要,難怪令不少年青人著迷,他們的父母、師長、情人或同行者都可能望塵莫及。再者,網絡世界裡海量式的資訊良莠不齊,成年人都難於辨析,更何況是初接觸社會的年青人!可惜他們正正是吸收著這些虛擬的養份來成長,我們作為同行者需要深切反思。

 

作為同行者,我們要面對的另一對手是網絡世界

返回
「同在」
分類 : 通訊專欄—育兒路
作者 : 郭麗芳女士
第44期通訊(2023年12月)
日期 : 2023-12-31

透過生活的大小環節和小孩子一齊體驗,滋養自己,滋養孩子

全文

最近看了「我的天堂城市」,一部由三組不同故事相互交織而成的電影,當中的共同點是每個人都以不同方式尋找在紐約生活的意義。其中有一幕讓我印象特別深刻:高飛的風箏掉下來,孩子露出挫敗的神情。鏡頭轉向爸爸的手,手掌微微晃動、準備去拉媽媽的手。鏡頭再拉近,夫婦倆已手牽著手,一起走向孩子那裏,與孩子一起面對挫敗。

 

        這是電影中第三個故事:一對華人夫婦在紐約與患有心理疾病的兒子一起生活。太太在育兒過程中感到極度孤單,被兒子失控打傷後,在網上找尋各樣方法讓自己哭,但都哭不出來。丈夫意識到事態嚴重,他用盡各種心思協助:工作放長假、找心理治療師、與太太重温當初相愛及孩子誕生的相片。他又鼓勵太太拿起她曾最愛的相機,希望她重燃對攝影的熱情。後來丈夫帶太太去沙灘,太太拿起相機,通過鏡頭看見丈夫在海中盡情玩,哭不出來的她終於流淚,埋在丈夫的懷抱中痛哭一場。情緒得到疏導和釋放,療癒的太太終於重新與自己連結、與丈夫連結,夫婦攜手面對育兒的挑戰!

 

       疫情後復課,多了不少孩子不願上學的輔導個案。一般是媽媽先來尋求幫助,表達她們在育兒路上的擔心、無助與孤單,她們心內都渴求得到丈夫的理解、欣賞、肯定,以及同行。為了全面了解孩子的成長,我也會邀請爸爸一起出席會面。爸爸對孩子的愛,通常是用努力工作及賺取金錢來表達。在輔導過程中,往往看見爸爸願意為孩子改變幾十年的性格。他們放下身段,嘗試聆聽和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看到孩子的努力、用心、辛苦,漸漸體諒孩子;開始和孩子郊遊、去沙灘玩、踏單車、做不同運動,增加親子時間;設定界線,平靜而堅定地向孩子表達期望。這些轉變,對幾十歲的男人來說,真是不容易!全因為爸爸對孩子的愛,因為愛而轉變自己,叫自己不用舊有的模式回應,讓孩子看到爸爸可親近又堅定的一面,也讓太太感受到有人分擔、理解和同行。

 

        曾經在網上看過一篇文章,筆名KnowYourself的作者(2019)參考了很多學術研究的結果,指出爸爸在家庭中正面的參與,對孩子各方面的發展都有深遠的影響,包括:更高智商、更好學業成績、更高自尊感、更少行為問題、更低的抑鬱症發病率、以及更大機會在成年後進入親密的婚姻關係。在婚姻、家庭及育兒路上,丈夫的同在、同行、理解和分擔,對子女、太太、以至整個家庭都是一份極為珍貴的禮物。只要夫婦攜手一起,同心面對育兒上的挑戰,孩子心裡就有個穩固的避風塘,以較強壯的內心,面對外面的風風雨雨。

 

參考資料

KnowYourself。(2019年5月23日)。「爸爸,你在哪?」父親投入家庭程度,將影響孩子的一生。回家吧 I’m Home. https://womany.net/read/article/19326

返回
夢之旅 (三)
分類 : 通訊專欄—心靈小天地
作者 : 歐靜思女士
第44期通訊(2023年12月)
日期 : 2023-12-31

今期的通訊,進入到第三集的《夢之旅》。有人說,他睡醒時,知道晚上曾經做夢,但怎樣也記不起夢的內容,問我如何對長夢記得如此仔細?我不懂回答這問題,也不知道如何會記得,只可以說記得就是記得。事實上,過往的夢我也不一定記得很仔細,但對於重要的夢,就自然地會記下來。這《夢之旅》當然是重要的夢,從未試過連續睡了十多天,記下長夢也是第一次,這是何等寶貴的經驗。

全文

今期的通訊,進入到第三集的《夢之旅》。有人說,他睡醒時,知道晚上曾經做夢,但怎樣也記不起夢的內容,問我如何對長夢記得如此仔細?我不懂回答這問題,也不知道如何會記得,只可以說記得就是記得。事實上,過往的夢我也不一定記得很仔細,但對於重要的夢,就自然地會記下來。這《夢之旅》當然是重要的夢,從未試過連續睡了十多天,記下長夢也是第一次,這是何等寶貴的經驗。

 

我記錄長夢的方式,如戲劇般一幕一幕地呈現,加上主題,讓讀者較容易跟從。探索長夢的進程,也是一幕一幕地進行,每幕的夢境我會花上整天或數天時間來沉澱和聯想,由此找出重要的意義。

 

不少人對自己的夢感到好奇,會嘗試到網絡世界尋找夢的分析,這可以是參考,但亦可能使我們更遠離夢的真正意義。如果大家對夢有興趣,可以嘗試以下三個步驟:第一是學習記錄,夢醒來不要做其他事,在床上立即記錄剛才的夢。如果先去洗手間或進行梳洗,回來後夢境可能已忘得七七八八。第二是回想夢境給你的感受,把感受寫下來。第三是對夢境中的感受、象徵、情節作出聯想,找出關連,沒有對錯,讓自己作出嘗試。

 

上期的《夢之旅》,我再次在船上,由渡輪變成醫船,渡輪上遇上黑衣少女,醫船遇上黑衣中年男士。後來回到陸地,再次進入急症室……似乎我走了一圈,又回到了醫院。

 

 

第十幕:深切治療部

 

來到深切治療部,他們把我安頓好就離開。聽見外面的醫護很忙,沒有人理會我,直到儀器的警報器發出聲響,就有人過來處理。朋友W小姐趁沒有醫護在,偷偷進來,沒有跟我說話,只放下東西在床尾的枱上,就離開了……

 

當我醒來,好友告訴我由私家醫院轉到公立醫院的急症室,很快就直入深切治療部。雖然我沒有了那段記憶,但好友說當我進入急症室時,我並不是完全昏迷,後來深切治療部醫生認為我情況危殆,再次為我插上喉管,而我的精神狀態亦似遊走於意識和無意識之間。夢中我躺在深切治療部的床上,沒人理會但亦沒有恐懼,在長夢中難得有平安的感覺。

 

W小姐出現,我想跟她說話,但不能,而她也沒有嘗試跟我說話。此刻,想到曾經有人說,昏迷病人不能回應,但聽覺未有消失,又或者靈魂出竅,能知道周邊發生的事和其他人的對話。

 

夢中我感到平安,現實中的我情況危殆,在深切治療部每位醫護人員,也沒有信心我可以醒過來。夢境跟現實不同,是一種補償功能,安慰受苦中的我。

 

 

第十一幕:男病人

 

不知道過了多久,有位年約三十的男士進到房間,黑色齊髮尾的短髮,配上黑邊眼鏡,穿著病人衣服。他是左邊病床的病人,似乎他睡覺時需要靜脈輸入,他懂得為自己預備所需用品。他看著我,我跟他點頭,他拿起一支50毫升的針筒,沒有說話,就從我的胃喉抽取出黃色液體,份量不多,大概30-40毫升,他對我說:「不要放棄」,然後回到他床上,等候護士來為他作靜脈輸入……

 

透過那男病人和護士對話,知道他太太剛來探望他,他們在病室外談了數小時。原來男病人留醫已有一個月,患上嚴重的心臟問題──心肌梗塞,初入院時情況十分危殆,護士說想不到他真的活過來。他的情況理想,準備出院……

 

那位男病人給我似曾相識的感覺,後來想到他跟船上的黑衣女職員《第二幕、第六幕》很相似,或許可以說他是男版的黑衣女職員,還有他們同樣說出:「不要放棄」。他穿上病人衣服,是病人身份;又懂得些醫護知識,也是治療者身份。他的原型可能是負傷的治療者(Wounded Healer)。他的說話:「不要放棄」,確實給我帶來希望。原來那位男病人患有嚴重的心肌梗塞,這是致命的疾病。他入院時亦十分危殆,經過治療,終於出院有望。

 

醒來後,知道我危殆時出現了敗血症休克,心臟亦出現問題,心臟酵素高出正常人的千倍。心臟監察器亦顯示我的心跳出現異常,血壓下降,當時醫生也擔心我出現了心肌梗塞或腦血管梗塞。在危殆的情況下,醫生說:「可以做的我們已做了。」朋友們唯有努力為我禱告,但大家也沒有把握我會醒過來,而在我心靈深處亦不孤單,一位負傷的治療者陪著我。

 

在深切治療部,醫生曾為我進行電腦掃描檢查,排除了腦血管梗塞的問題,但我仍然昏迷,他們未能確定我是否沒有受到影響。直到我清醒過來,醫生見我手腳可以活動,才安心我的腦部沒有受創。雖然心臟問題未有完全消失,但亦有進步。

 

在執筆寫這文章,某個晚上做了以下的夢:「夢中我是一位心理治療師,工作環境是醫院的病室。每當我要工作,會先問病室職員今天有幾多位病人,然後換上病人衣服,來到自己的病床,似乎病床就是我的辦公室……」這夢更清晰回應在我生命裡的負傷的治療者。負傷的治療者是原型,存在於集體無意識的領域,即是所有人也擁有自癒的能力。

 

 

第十二幕:媽媽

 

聽見媽媽在我房間外大吵大鬧,駡醫生弄得我如此嚴重,醫生跟她說:「病人已穩定些」,並帶她入房間看我。媽媽入到房間,不敢走到我床邊,只站在床尾較遠的位置,說:「她的狀況令我感到害怕」,醫生說:「她知道有人前來探望」,媽媽回應:「她不懂說話,知道我來也沒有用」,然後就離開我的房間。往後媽媽沒有再進我的房間,但我聽見她不分晝夜也留在病房跟護士或醫生談話,醫護叫她回家休息,她只離開數小時又回來……

 

護士在為我進行護理,媽媽在外大叫「救命」,原來有病人突然休克,媽媽大叫是要人幫忙。那位休克的病人是老人,似乎他們救不了他,媽媽害怕和難過……

 

在我危殆的時候,媽媽有到醫院探望,但我沒有了這些記憶,又因為疫情的原故,探病時間受到限制,好友亦只可透過電話每天查詢我的情況。

 

過去十多年,我和媽媽一起生活。我是媽媽唯一的依靠,可以想像當她知道我處於危殆狀況時,她害怕、擔憂、無助,她的痛苦不會比在病床上的我輕。

 

出院後,媽媽曾跟我說:「如果妳真的死了,我不知如何活下去」,眼淚就流下來。除了在外地進修,我沒有離開過媽媽,她並沒有對我有太多情感的依賴,但知道我每晚必定回家睡覺,她已感安心。

 

在夢中,媽媽一直留在醫院,但害怕走近我的身邊。死亡是永遠的分離,我突然得了重症,媽媽沒有心理準備我會短時間內死亡,她害怕走近我的病床,心底更害怕我跟死亡很接近,讓她有可能永遠失去我。

 

 

第十三幕:夢中夢

 

我被轉到另一房間,共有三張病床,左右兩邊的病床沒有病人,那男病人也不見了。我睡在床上,看到窗外漆黑的天空,進入夢境:「我在天空上,跟繁星很近,看見地上大小島嶼和點點燈光。來到一艘遊輪上,船上有很多遊客,大家似乎在渡假,表現十分開心,遊輪的目的地是日本,知道那位日本權威肝膽科醫生就在那裡。遊輪泊岸,上岸後來到日本醫生的地方,他外貌似五十多歲,但原來已經六、七十歲了,感覺他很健康。他有一位貌似四十多歲的太太,亦很健康而且美艶。他們居住的地方有很大的花園,在花園內他們招待一大群人,原來他們夫婦二人在推薦一種健康產品……」

 

好友告訴我,在深切治療部我曾經睡在兩間不同的房間,都是單人房,因為身體有嚴重的感染,需要隔離護理。

 

再次來到晚上,躺在病床上看窗外的黑夜,天上的星星很美麗,我的心境亦很平靜,或許在深切治療部感到安全,亦有盼望。

 

夢中夢的開始我在天上,然後上了遊輪。遊輪跟早前出現的渡輪很不同,或者可說「船」這象徵在夢境出現了變化,早前的船是舊式小輪,可以正常操作但船身較為陳舊。第二幕的小輪細小,乘客不多。第六幕的渡輪較之前的大,乘客也多些,但仍是舊式的渡輪。第七幕的渡輪變成醫船,環境有改善。來到今次的遊輪,很大很新穎,有走不完的感覺,乘客亦更多。

 

除了船隻本身的轉變,氣氛也不同。早前的兩艘船有陰沉和絕望的感覺,沒有半點生氣;醫船的經驗並不好,但有醫治的元素;在遊輪的甲板上,四周似被灰灰的霧氣包圍著,乘客都是充滿歡樂,但他們的步伐有點急促,而我亦想遠離人群。船象徵一段無意識旅程,這段旅程亦充滿意想不到的變化。

 

夢中的人物也在變化中,早前出現的黑衣女職員《第二幕、第六幕》和黑衣男士《第七幕》,我感到冷漠和神秘,但陪伴我走過跟死亡很接近的旅程。後來在深切治療部跟我互動的,是那位男病人《第十一幕》,負傷的治療者給我帶來希望。終於到了日本,來到日本醫生《第七幕》的地方,那灰灰的霧氣仍然存在,但他和他的美麗太太給我是健康的訊息。

 

保健產品並不是藥物,功效亦不在於治療,是補充劑,以減慢身體的衰退。我隱約記得那保健產品跟靈芝有關,而靈芝有增強抵抗力的功效。當時,我的身體確實很虛弱,治療後也花了很長時間調理身體。

 

這一幕的夢境,被灰色所包圍。雖然仍是黑夜,但黑夜的盡頭,就是黎明的來臨。

 

 

第十四幕:除去喉管

 

夢中醒來仍身在深切治療部,房間只有兩張床,右邊的床沒有病人使用。護士把床推到牆邊,讓我的空間更多,他們工作更方便。聽見媽媽仍在房間外面,跟醫護聊天。醫生來看我,說可以拔去一條喉管,但保留那插在氣管內的T型鐵管……

 

我在睡覺,有人在我胸前拍打,心裡不高興他不讓我睡覺,後來知道他是物理治療師在為我拍痰。我說他拍得太大力,他就輕輕力拍,拍了片刻就離開了,我又再睡……

 

根據好友後來的敘述,我在深切治療部留院7-8天後,漸趨穩定,醫生嘗試把我的喉管除去,但T型喉管仍保留在腹部。在我轉往普通病房後,遇上一位物理治療師,他告訴我在深切治療部曾經為我做治療。

 

雖然喉管可以除去,但我未完全清醒,靈魂似遊走於意識和無意識兩領域。夢並不屬於現實世界,但也不是完全假的。

 

 

 

……下期待續……

返回
充實的當下抑或無聊的日常?
分類 : 通訊專欄—瞬間看心理
作者 : 陳穎昭博士
第44期通訊(2023年12月)
日期 : 2023-12-31

充實的當下抑或無聊的日常?

全文

多采多姿抑或枯燥乏味?

充滿色彩抑或刻板單調?

端在乎你的覺察、意向和選擇。

返回
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