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型
进阶搜寻
进阶搜寻
作者
类别
分类
专题
期数
通讯期刊
阅读其他期数
第44期通讯(2024年12月)

  • 「畅谈心理学」:  退休后仍可活得精彩吗?
  • 「 静心灵思」:  虚拟世代之同行?
  • 「育儿路」:  同在
  • 「心灵小天地」:  梦之旅(三)
  • 「瞬间看心理」:  充实的当下抑或无聊的日常?

下载通讯PDF档
退休后仍可活得精彩吗?
分类 : 讯专栏—畅谈心理学
作者 : 谭日新博士
第44期通讯(2024年12月)
日期 : 2023-12-31

近来身边有不少朋友开始思考退休的问题,有些成年子女已移民,而自己仍留港生活,特别是男性,想到退休后不知还有什么生存目的,虽仍想继续工作赚钱,但在职位上「够钟要走」了,又不太愿意去做义工,在家做「家庭主夫」又觉得无聊,担心自己是否正在等死?到底退休后是否可以好好生活?本文尝试探讨退休后可以怎样活得更精彩。

全文

近来身边有不少朋友开始思考退休的问题,有些成年子女已移民,而自己仍留港生活,特别是男性,想到退休后不知还有什么生存目的,虽仍想继续工作赚钱,但在职位上「够钟要走」了,又不太愿意去做义工,在家做「家庭主夫」又觉得无聊,担心自己是否正在等死?到底退休后是否可以好好生活?本文尝试探讨退休后可以怎样活得更精彩。

 

思考问题

一般关于退休的问卷,主要是问及财务方面的安排,当然这是退休人士要考虑的,但除了经济以外,以下也是值得我们思考的基本问题:

 

1. 你打算什么年纪退休?

a. 40-49岁    b. 50-59岁    c. 60-64岁    d. 65-70岁    e. 没有特定退休年龄

 

2.  你打算退休后在哪里生活?

a. 香港    b. 大湾区或内地其他地方    c. 台湾    d. 英美澳纽加    e. 其他国家

 

3. 你退休后仍会工作吗?

a. 留在原有岗位   b. 转行做其他工作   c. 只做部份时间工作

d. 做义工(包括教会) e. 不从事任何形式的工作,多投放时间在家庭或兴趣上

 

4. 想到退休,你有什么担忧?

a. 不知怎样打发时间    b. 担心与家人增加冲突   c. 不够金钱储备过活

d. 怕自己有重病   e. 担心教会要求自己参与很多事奉   f. 没有担忧

 

5. 总的来说,你想象退休后的生活是怎样的?

a. 继续精彩   b.享受人生    c. 不想去思考的问题  d. 失去人生目标  e. 等死

 

不知你有否思考过以上的问题?当中会联想到什么?有什么感受?以下我们会先看看关于退休的一些基本处境。

 

香港退休年龄

香港并无法定划一的退休年龄,但不少工作也以60或65岁为退休年龄,例如政府工或老师等,而作退休后使用的强积金,一般要65岁才可以领取,故不少人也以60-65岁为退休年龄。当然在私人公司工作或做生意的人士,没有特定退休年龄,70多岁仍工作、甚至身居要职的仍大有人在。

 

退休人士人口统计

根据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统计处(2020)的预计,65岁或以上的长者人口会由2019年的132万(占总人口的18.4%)上升至2039年的252万(33.3%),升幅达120万。相较之前20年(1999年至2019 年)约61万的升幅,未来65岁或以上人口上升的速度惊人。而统计处推算长者人口超过250万的情况,未来将维持最少30年。换句话说,长者的人口将会由现时约每5人有1人,上升至将来约每3人便有1人。因此,无论是公共政策或个人预备上也极需大家关注。

 

不同人生处境及发展对退休的影响

相信60岁或以上考虑退休的人士,单身或已婚所面对的情况会有些不同。

 

单身及已婚人士的挑战

单身人士要面对独自生活的挑战,包括退休后生活及身体出现病痛怎样照顾自己等,也有些仍要照顾更年老的父母,要同住或分隔二地,但随着父母过世,原生家庭便会进入「家庭解体」的阶段了,虽然这是所有家庭也会面对的最后发展阶段,但对有些人来说,眼看父母离开,不是一件容易接受的事情。

 

而已婚无子女人士,除了有以上单身人士的处境之外,婚姻关系好的会照顾配偶日常的身心灵需要,如配偶有重病,自己也会身心俱疲;如婚姻关系不好,在退休年老时,也希望有一位老伴陪自己终老,故想重修旧好,亦有些会为了减少冲突而各自各精彩,更有些感到分开生活才是唯一出路。

 

而婚后有子女的人士,要面对成年子女相处上的苦与乐。理想的,可以享受子女的照顾,甚或以儿孙为乐。不理想的,仍要为着成年子女的身心健康、婚姻亲子关系、经济或工作等而担心。而丧偶或离婚的,更要面对配偶离世的伤痛、或离婚及再婚带来的挑战。凡此种种也会影响一个人在退休后是否活得快乐。

 

发展心理学的启示

考虑退休的人,年纪大多处于中年(40-65岁)或老年(>65岁),发展心理学告诉我们,他们的发展任务(Developmental Task)分别为「承传创新」和「自我整合」,前者的意思是愿意把知识及技巧传递给下一代,自己退居幕后;后者则感到自己一生无憾,能随心所欲过活,安享晚年。如果发展任务不理想,中年人和老年人的心理社会危机(Psychosocial Crisis)分别为「停滞」及「悲观绝望」,意即中年人感到人生好像停滞不前,亦没有想栽培后辈的心,对前路不敢想象;老年人则感到一生有很多遗憾,未能过自己理想的人生,在提及过去事情时,总是愤愤不平,好像要含恨而终(Erikson & Erikson, 1997)。

 

以上不同人生处境、发展是否美满及过去生活是否精彩,都会影响一个人退休后带着怎样的心境生活下去,是积极还是消极?是无奈还是投入?

 

六种退休心态

研究退休课题的辅导学家Nancy Schlossberg(2003),在她的著作《Retire smart, retire happy: Finding your true path in life》中,将退休人士归纳为六种类型:

 

  1. 继续者Continuer

这类型的退休人士,会与过去拥有的技能和活动保持联系,但会作出改变以适应退休后的生活,例如透过义工服务或在以前的领域从事兼职,即在某程度上继续工作。笔者认识一位当中学老师的朋友,过去很忙碌没有机会参与教会事奉,退休后选择了在教会主日学教导圣经班及当青少年团契导师,在不同环境继续教导和培育青少年的工作。

 

  1. 冒险家Adventurer

开始新的活动,又或学习与过去工作无关的新技能。例如一位敦厚顾家的男士,过去肩负很多家庭责任以致没有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在退休后打扮时尚及学习驾驶哈利电单车,享受年轻时一直未能得到的乐趣。

 

  1. 搜寻者Searcher

反复尝试不同事情,可惜仍未找到自己的身分定位。例如笔者认识一位教会姊妹,退休前是一位专业人士,退休后想从事另一些工作,过去几年读了中医药课程、兽医助理班、宠物美容班及陪月班等,但至今仍未找到可以全人投入的新工作。

 

  1. 轻松的滑翔者Easy Glider

喜欢没有特定时间规限的生活,享受随意和即兴的活动。每天起床会「自然醒」,去到街市看到什么新鲜的便买回家弄来吃,去外地旅行也没有特定的行程,去到每一个地方也会随意看看想逗留多久。

 

  1. 参与其中的观众Involved Spectator

对以前的工作领域仍保持兴趣,但退休后则扮演不同的角色,例如一些过去的从政者退休后变为网上政治评论员。

 

  1. 退缩者Retreater

从生活中退缩,放弃寻找新的方向,内心容易感到沮丧。Schlossberg指出这类人士是各种退休类型中较为消极的。或许他们就是我们间中在新闻中看到,退休后患了情绪病,甚至会考虑轻生的人。

 

我们可看看自己较倾向以上哪种类型,了解后可作出改变,帮助自己享受退休生活。

 

退休的不同阶段

研究退休的老年学家Robert Atchley(1976)将退休时期分为6个阶段,分述如下:

 

  1. 退休前期

不少人在工作忙碌时也会渴望退休,想到退休后可以放下工作,有大量空闲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享受生活,便感到快乐和兴奋。可是,也有些人会担心退休后没有工作,生活会变得空虚,人生失去方向,因此对退休产生恐惧。

 

  1. 蜜月期

刚退休时,不少人会感到终于到达了向往已久的时刻,心情会很愉快,并会实现退休前定下的目标,例如去心仪已久的地方旅行或修读喜欢的课程等。心中感到终于可以放下以往忙碌的工作包袱,享受真正的人生。

 

  1. 清醒期

当完成了大部分退休生活的目标后,感到好像心愿已达成了,开始发现有很多空闲时间,有些心中会感到空虚,顿时失去人生目标和方向,过渡得不好的更会产生自我怀疑,严重的甚至会形成情绪病;但过渡得好的,便会想到为退休生活重新订定一些长期目标。

 

  1. 再导向期

不单单只满足于刚退休时达成的短期目标,而是重新思考退休的方向,并为自己规划更有价值和意义的退休生活,当中有些人考虑重操故业,亦有人作出另一些选择,例如一位以往做写字楼工作的专业人士,退休后去学汽车维修,希望学成后可以成为一位汽车维修员。

 

  1. 稳定期

当清楚确立了自己退休的角色、生活方向和长远目标后,便可以享受退休生活。以上提及那位学习汽车维修的朋友,学成后真的与几位志同道合的朋友开设了一间「车房」,既能发挥自己的才能,亦可帮助有需要的人,他因发展了自己第二事业并带来收入,心中感到无限满足。

 

6. 完成期

 

退休长者身体机能衰退,不能像以往好好享受自己的生活,甚至日常自理也难以应付,极需别人照顾,要面对即将来临的死亡。

 

从以上看到,当人在不同的退休阶段,会有不同的心境,特别要注意的是要从「清醒期」好好过渡到「再导向期」,才能避免形成严重的情绪困扰,真正享受退休生活。

 

如何在退休时活得自在

当人面对年纪渐长时,Schlossberg(2017)在她另一本书《Too young to be old: Love, learn, work, and play as you age》中提出八个建议,可以使我们在退休时活得更自在:

 

  1. 解决爱恨交缠的关系

如果想在退休后活得更轻松自在,必须好好面对各种爱恨交缠的关系,对象可能是父母、兄弟姊妹、配偶、成年子女、朋友或教会肢体。这可影响我们是否活得开心快乐,还是带着很多遗憾。因此,假如这些关系可以改善则要尽力去改善,假如真的不能改善,也要学习接受其限制。事实上,有些人在临终时最渴想的,不是要有什么丰功伟绩或更多的财富,而是想和结怨了30年的弟弟再次相见、和解,希望能冰释前嫌,不想带着遗憾离开这个世界。

 

  1. 解除年老的定型

笔者年幼时见到家族中一些50多岁的长辈,会喜欢穿一些黑色的唐装衣服,而到他们80岁时,大致上也是维持这个模样。不知是否上一辈50岁左右的人,在心境上就已经觉得自己老了,把自己定了型。但港产片票房冠军的男主角黄子华,虽然已60出头,看上去仍很年轻、充满活力。笔者最近亦看了年轻时已喜欢的动作演员史泰龙的纪录片,他今年已77岁,外表虽显苍老,但从访问中仍看到他心中有一团火,最近还有新电影推出。故此,不同的年长人士可以有很不同的心境。或许值得我们反思的是:自己想带着一个怎样的心境去过年老退休的生活。

 

  1. 拥抱转变

笔者与一位60多岁的朋友行山时,他分享到自己身体已大不如前,以往行山是他自己一个人先行,太太和年幼子女跟在后面,现在是他与太太在后面,两个成年子女在前面了。事实上,年长后体力一般也没有年轻时的好,这是正常的老化过程。可是,在做人处事的人生智慧上,年长的比年轻的更成熟、更有经验,所以运动员大多是年轻的表现较好,而总统和总裁(CEO)则大多是年长的更胜任。故此,明白并接纳自己的强处和弱项,可以帮助我们更适应退休后的生活,不用盲目地跟年轻人比较。

 

  1. 增加应对方法

这令我想到一些退休后移居外地的朋友,他们跟我分享一些在外地生活的经验,是他们在香港从来也不用面对的,真的是「活到老学到老」。例如他们为了减少家人思乡的愁绪,竟然学懂制作叉烧和虾饺等香港地道食物。此外,他们亦要学习基本家居和汽车维修,虽然也会有沮丧和感到困难的时候,但他们深信「办法总比困难多」,也学懂了必要时「马死落地行」。在增加了知识和技能后,渐渐地他们在外地也能享受退休生活了。

 

  1. 创造退休后的理想生活

这是不少财务策划师,在谈及退休时会跟我们讨论的课题。须知自己期望有怎样的退休生活,便要有怎样的经济预备。然而,除了经济,我们亦要建构自己理想的生活形态。例如上述朋友与儿女选择到外地居住,这是他认为最理想的退休生活。另一些人,没有特定的退休年龄,知道离港后便不能再继续从事一些有意义的工作了,故他们选择留下来。

 

  1. 面对健康的挑战

年长后患有长期病是很普遍的现象,重要的是怎样好好照料自己,例如注意饮食、好好休息、做适度运动、听医生指示服药和保持心境开朗等,这样可以控制病情,减慢老化的过程,更能保持生活质素。事实上,一位好好照顾自己身体的70岁人士,可比一位没有照顾好自己的50岁人士更健康,并活得更快乐。不幸的是,有些人因误信坊间一些没有科学根据的治疗方法,而停用他们必须服食的西药,弄至病情恶化,甚至死亡。须知道好好照顾自己的身体,不只是为了自己,更可减少家人对自己的担忧和实际负担。

 

  1. 适应家庭的转变

以上提及单身及已婚人士退休后会面对不同转变,都需要他们作出适应。然而,不是所有家庭转变也是负面的。笔者认识一对专业人士夫妇,儿女已长大成人并移居到外地生活和工作了,最初他们心中也有不舍,考虑过是否也要一起移居外地,经过详细思考后,发现自己对儿女已没有太多挂虑,反而在过去十多年,他们曾在一些地方参与扶贫工作,感到非常有意义,他们认为这群体更需要他们,于是夫妇二人相约在几年前一起退休,带着强烈的使命感到这地方,长时间服侍这有需要的群体,他们分享时,往往都是充满喜乐和意义感的。

 

  1. 处理亲密浪漫的关系

很多人以为年老后便不再需要亲密浪漫的夫妻关系了。其实,无论年纪多大,也有爱情、感情甚至激情的需要,正如以上所说,不要为长者定型。我们也曾听过一些不太理想的例子:一些60多岁的男士,在婚姻中找不到久违了的爱情,便与一些20来岁的年轻女生发展婚外情,后来被妻子发现,最终弄至婚姻破裂。当子女已经长大,退休可以是一段重新认识配偶及建立关系的时候,双方可以发展共同兴趣,享受生活点滴。

 

年老仍可有召命吗?

有些基督徒会问:「已退休了,人生仍有召命吗?」加拿大维珍神学院教授保罗史蒂文斯在《Aging matters: Finding your calling for the rest of your life》一书中指出,辨别召命是一个基督徒的终生过程,在晚年尤为重要,而召命并不会因为退休而终结,人必须辨别个人的召命,余生才能充满意义。圣经认定了人年老后的生存意义,年长后仍能结出属灵的果子(Stevens, 2016)。事实上,人的召命除了在工作范围(Doing),亦可建立在关系(Being)上,包括与神、家人、配偶及朋友等的关系。在实践上,退休人士可以他们的知识和经验为家庭、社群及教会等服务,为家人、邻舍、弟兄姊妹及社会代祷。这令我联想到乔宏太太喜乐婆婆小金子的见证,她在乔宏在世时与他一起拍了不少福音电影,到处与丈夫一起传福音。在乔宏过身后,她亦已年老,却仍在可能的情况下参与不同的见证分享,继续造就别人,当中她分享大儿子回转的经历,为不少人带来鼓舞。

 

参考数据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统计处。(2020)。《香港人口推算2020-2069》。https://www.statistics.gov.hk/pub/B1120015082020XXXXB0100.pdf

Atchley, R. C. (1976). The sociology of retirement. Schenkman Publ. Co.

Erikson, E. H., & Erikson, J. M. (1997). The life cycle completed: Extended version with new chapters on the ninth stage of development. W. W. Norton & Company.

Schlossberg, N. K. (2003). Retire smart, retire happy: Finding your true path in life.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Schlossberg, N. K. (2017). Too young to be old: Love, learn, work, and play as you age.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Stevens, R. P. (2016). Aging matters: Finding your calling for the rest of your life. Wm. B. Eerdmans Publishing Co.

 

返回
虚拟世代之同行
分类 : 通讯专栏—静心灵思
作者 : 小驴
第44期通讯(2024年12月)
日期 : 2023-12-31

近日学生自杀个案显著增多,青少年精神健康引起社会关注。我参与了几场相关之论坛和工作坊,参加者都明白青少年正承受着从四方八面而来的压力。三年疫情大大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及人际相处。学校为了在短时间内复常,在师资和编制上作出不少改变,甚至要加快教学以追赶学习进度,确实令师生们难于适应。与会者一致认为学业成绩并不是最重要,故鼓励学校和家长们携手减轻学生们的读书压力,对他们的学业表现予以合理的期望和要求。其实年青人渴望被关心和被聆听,他们需要的是真诚的同行者,但真的能切实地与青少年同行,又谈何容易呢!

全文

近日学生自杀个案显著增多,青少年精神健康引起社会关注。我参与了几场相关之论坛和工作坊,参加者都明白青少年正承受着从四方八面而来的压力。三年疫情大大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及人际相处。学校为了在短时间内复常,在师资和编制上作出不少改变,甚至要加快教学以追赶学习进度,确实令师生们难于适应。与会者一致认为学业成绩并不是最重要,故鼓励学校和家长们携手减轻学生们的读书压力,对他们的学业表现予以合理的期望和要求。其实年青人渴望被关心和被聆听,他们需要的是真诚的同行者,但真的能切实地与青少年同行,又谈何容易呢!

 

随着后现代主义及虚拟浪潮的崛起,人普遍不再着重求真,或者说是没有绝对的真,只有相对性及处境性的诠释。现今人对事物追求的次序是美善真,并不是传统的真善美,最重要的是当下能否实时满足自己认为美的感观享受,善与真并不太重要,道德和真相都可以按自己的心意而厘定。网络虚拟世界与后现代主义在多方面正配合得天衣无缝,网络世界为人提供隐蔽、实时和广泛的联系。论功能,这可超越人与人之间真实但有限的交往。当年青人遇到不快的事情,透过社交媒体便可以实时获得无数的关怀和鼓励,不论所说的是真是假、动机是好是坏或事情是对是错,起码表面上迎合到他们的心理需要,难怪令不少年青人着迷,他们的父母、师长、情人或同行者都可能望尘莫及。再者,网络世界里海量式的信息良莠不齐,成年人都难于辨析,更何况是初接触社会的年青人!可惜他们正正是吸收着这些虚拟的养份来成长,我们作为同行者需要深切反思。

 

作为同行者,我们要面对的另一对手是网络世界

返回
「同在」
分类 : 通讯专栏—育儿路
作者 : 郭丽芳女士
第44期通讯(2024年12月)
日期 : 2023-12-31

透过生活的大小环节和小孩子一齐体验,滋养自己,滋养孩子

全文

最近看了「我的天堂城市」,一部由三组不同故事相互交织而成的电影,当中的共同点是每个人都以不同方式寻找在纽约生活的意义。其中有一幕让我印象特别深刻:高飞的风筝掉下来,孩子露出挫败的神情。镜头转向爸爸的手,手掌微微晃动、准备去拉妈妈的手。镜头再拉近,夫妇俩已手牵着手,一起走向孩子那里,与孩子一起面对挫败。

 

        这是电影中第三个故事:一对华人夫妇在纽约与患有心理疾病的儿子一起生活。太太在育儿过程中感到极度孤单,被儿子失控打伤后,在网上找寻各样方法让自己哭,但都哭不出来。丈夫意识到事态严重,他用尽各种心思协助:工作放长假、找心理治疗师、与太太重温当初相爱及孩子诞生的相片。他又鼓励太太拿起她曾最爱的相机,希望她重燃对摄影的热情。后来丈夫带太太去沙滩,太太拿起相机,通过镜头看见丈夫在海中尽情玩,哭不出来的她终于流泪,埋在丈夫的怀抱中痛哭一场。情绪得到疏导和释放,疗愈的太太终于重新与自己连结、与丈夫连结,夫妇携手面对育儿的挑战!

 

       疫情后复课,多了不少孩子不愿上学的辅导个案。一般是妈妈先来寻求帮助,表达她们在育儿路上的担心、无助与孤单,她们心内都渴求得到丈夫的理解、欣赏、肯定,以及同行。为了全面了解孩子的成长,我也会邀请爸爸一起出席会面。爸爸对孩子的爱,通常是用努力工作及赚取金钱来表达。在辅导过程中,往往看见爸爸愿意为孩子改变几十年的性格。他们放下身段,尝试聆听和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看到孩子的努力、用心、辛苦,渐渐体谅孩子;开始和孩子郊游、去沙滩玩、踏单车、做不同运动,增加亲子时间;设定界线,平静而坚定地向孩子表达期望。这些转变,对几十岁的男人来说,真是不容易!全因为爸爸对孩子的爱,因为爱而转变自己,叫自己不用旧有的模式响应,让孩子看到爸爸可亲近又坚定的一面,也让太太感受到有人分担、理解和同行。

 

        曾经在网上看过一篇文章,笔名KnowYourself的作者(2019)参考了很多学术研究的结果,指出爸爸在家庭中正面的参与,对孩子各方面的发展都有深远的影响,包括:更高智商、更好学业成绩、更高自尊感、更少行为问题、更低的抑郁症发病率、以及更大机会在成年后进入亲密的婚姻关系。在婚姻、家庭及育儿路上,丈夫的同在、同行、理解和分担,对子女、太太、以至整个家庭都是一份极为珍贵的礼物。只要夫妇携手一起,同心面对育儿上的挑战,孩子心里就有个稳固的避风塘,以较强壮的内心,面对外面的风风雨雨。

 

参考数据

KnowYourself。(2019年5月23日)。「爸爸,你在哪?」父亲投入家庭程度,将影响孩子的一生。回家吧 I’m Home. https://womany.net/read/article/19326

 

返回
梦之旅 (三)
分类 : 通讯专栏—心灵小天地
作者 : 欧静思女士
第44期通讯(2024年12月)
日期 : 2023-12-31

今期的通讯,进入到第三集的《梦之旅》。有人说,他睡醒时,知道晚上曾经做梦,但怎样也记不起梦的内容,问我如何对长梦记得如此仔细?我不懂回答这问题,也不知道如何会记得,只可以说记得就是记得。事实上,过往的梦我也不一定记得很仔细,但对于重要的梦,就自然地会记下来。这《梦之旅》当然是重要的梦,从未试过连续睡了十多天,记下长梦也是第一次,这是何等宝贵的经验。     

全文

今期的通讯,进入到第三集的《梦之旅》。有人说,他睡醒时,知道晚上曾经做梦,但怎样也记不起梦的内容,问我如何对长梦记得如此仔细?我不懂回答这问题,也不知道如何会记得,只可以说记得就是记得。事实上,过往的梦我也不一定记得很仔细,但对于重要的梦,就自然地会记下来。这《梦之旅》当然是重要的梦,从未试过连续睡了十多天,记下长梦也是第一次,这是何等宝贵的经验。

 

我记录长梦的方式,如戏剧般一幕一幕地呈现,加上主题,让读者较容易跟从。探索长梦的进程,也是一幕一幕地进行,每幕的梦境我会花上整天或数天时间来沉淀和联想,由此找出重要的意义。

 

不少人对自己的梦感到好奇,会尝试到网络世界寻找梦的分析,这可以是参考,但亦可能使我们更远离梦的真正意义。如果大家对梦有兴趣,可以尝试以下三个步骤:第一是学习记录,梦醒来不要做其他事,在床上立即记录刚才的梦。如果先去洗手间或进行梳洗,回来后梦境可能已忘得七七八八。第二是回想梦境给你的感受,把感受写下来。第三是对梦境中的感受、象征、情节作出联想,找出关连,没有对错,让自己作出尝试。

 

上期的《梦之旅》,我再次在船上,由渡轮变成医船,渡轮上遇上黑衣少女,医船遇上黑衣中年男士。后来回到陆地,再次进入急症室……似乎我走了一圈,又回到了医院。

 

 

第十幕:深切治疗部

 

来到深切治疗部,他们把我安顿好就离开。听见外面的医护很忙,没有人理会我,直到仪器的警报器发出声响,就有人过来处理。朋友W小姐趁没有医护在,偷偷进来,没有跟我说话,只放下东西在床尾的枱上,就离开了……

 

当我醒来,好友告诉我由私家医院转到公立医院的急症室,很快就直入深切治疗部。虽然我没有了那段记忆,但好友说当我进入急症室时,我并不是完全昏迷,后来深切治疗部医生认为我情况危殆,再次为我插上喉管,而我的精神状态亦似游走于意识和无意识之间。梦中我躺在深切治疗部的床上,没人理会但亦没有恐惧,在长梦中难得有平安的感觉。

 

W小姐出现,我想跟她说话,但不能,而她也没有尝试跟我说话。此刻,想到曾经有人说,昏迷病人不能响应,但听觉未有消失,又或者灵魂出窍,能知道周边发生的事和其他人的对话。

 

梦中我感到平安,现实中的我情况危殆,在深切治疗部每位医护人员,也没有信心我可以醒过来。梦境跟现实不同,是一种补偿功能,安慰受苦中的我。

 

 

第十一幕:男病人

 

不知道过了多久,有位年约三十的男士进到房间,黑色齐发尾的短发,配上黑边眼镜,穿着病人衣服。他是左边病床的病人,似乎他睡觉时需要静脉输入,他懂得为自己预备所需用品。他看着我,我跟他点头,他拿起一支50毫升的针筒,没有说话,就从我的胃喉抽取出黄色液体,份量不多,大概30-40毫升,他对我说:「不要放弃」,然后回到他床上,等候护士来为他作静脉输入……

 

透过那男病人和护士对话,知道他太太刚来探望他,他们在病室外谈了数小时。原来男病人留医已有一个月,患上严重的心脏问题──心肌梗塞,初入院时情况十分危殆,护士说想不到他真的活过来。他的情况理想,准备出院……

 

那位男病人给我似曾相识的感觉,后来想到他跟船上的黑衣女职员《第二幕、第六幕》很相似,或许可以说他是男版的黑衣女职员,还有他们同样说出:「不要放弃」。他穿上病人衣服,是病人身份;又懂得些医护知识,也是治疗者身份。他的原型可能是负伤的治疗者(Wounded Healer)。他的说话:「不要放弃」,确实给我带来希望。原来那位男病人患有严重的心肌梗塞,这是致命的疾病。他入院时亦十分危殆,经过治疗,终于出院有望。

 

醒来后,知道我危殆时出现了败血症休克,心脏亦出现问题,心脏酵素高出正常人的千倍。心脏监察器亦显示我的心跳出现异常,血压下降,当时医生也担心我出现了心肌梗塞或脑血管梗塞。在危殆的情况下,医生说:「可以做的我们已做了。」朋友们唯有努力为我祷告,但大家也没有把握我会醒过来,而在我心灵深处亦不孤单,一位负伤的治疗者陪着我。

 

在深切治疗部,医生曾为我进行计算机扫描检查,排除了脑血管梗塞的问题,但我仍然昏迷,他们未能确定我是否没有受到影响。直到我清醒过来,医生见我手脚可以活动,才安心我的脑部没有受创。虽然心脏问题未有完全消失,但亦有进步。

 

在执笔写这文章,某个晚上做了以下的梦:「梦中我是一位心理治疗师,工作环境是医院的病室。每当我要工作,会先问病室职员今天有几多位病人,然后换上病人衣服,来到自己的病床,似乎病床就是我的办公室……」这梦更清晰回应在我生命里的负伤的治疗者。负伤的治疗者是原型,存在于集体无意识的领域,即是所有人也拥有自愈的能力。

 

 

第十二幕:妈妈

 

听见妈妈在我房间外大吵大闹,骂医生弄得我如此严重,医生跟她说:「病人已稳定些」,并带她入房间看我。妈妈入到房间,不敢走到我床边,只站在床尾较远的位置,说:「她的状况令我感到害怕」,医生说:「她知道有人前来探望」,妈妈响应:「她不懂说话,知道我来也没有用」,然后就离开我的房间。往后妈妈没有再进我的房间,但我听见她不分昼夜也留在病房跟护士或医生谈话,医护叫她回家休息,她只离开数小时又回来……

 

护士在为我进行护理,妈妈在外大叫「救命」,原来有病人突然休克,妈妈大叫是要人帮忙。那位休克的病人是老人,似乎他们救不了他,妈妈害怕和难过……

 

在我危殆的时候,妈妈有到医院探望,但我没有了这些记忆,又因为疫情的原故,探病时间受到限制,好友亦只可透过电话每天查询我的情况。

 

过去十多年,我和妈妈一起生活。我是妈妈唯一的依靠,可以想象当她知道我处于危殆状况时,她害怕、担忧、无助,她的痛苦不会比在病床上的我轻。

 

出院后,妈妈曾跟我说:「如果妳真的死了,我不知如何活下去」,眼泪就流下来。除了在外地进修,我没有离开过妈妈,她并没有对我有太多情感的依赖,但知道我每晚必定回家睡觉,她已感安心。

 

在梦中,妈妈一直留在医院,但害怕走近我的身边。死亡是永远的分离,我突然得了重症,妈妈没有心理准备我会短时间内死亡,她害怕走近我的病床,心底更害怕我跟死亡很接近,让她有可能永远失去我。

 

 

第十三幕:梦中梦

 

我被转到另一房间,共有三张病床,左右两边的病床没有病人,那男病人也不见了。我睡在床上,看到窗外漆黑的天空,进入梦境:「我在天空上,跟繁星很近,看见地上大小岛屿和点点灯光。来到一艘游轮上,船上有很多游客,大家似乎在渡假,表现十分开心,游轮的目的地是日本,知道那位日本权威肝胆科医生就在那里。游轮泊岸,上岸后来到日本医生的地方,他外貌似五十多岁,但原来已经六、七十岁了,感觉他很健康。他有一位貌似四十多岁的太太,亦很健康而且美艶。他们居住的地方有很大的花园,在花园内他们招待一大群人,原来他们夫妇二人在推荐一种健康产品……」

 

好友告诉我,在深切治疗部我曾经睡在两间不同的房间,都是单人房,因为身体有严重的感染,需要隔离护理。

 

再次来到晚上,躺在病床上看窗外的黑夜,天上的星星很美丽,我的心境亦很平静,或许在深切治疗部感到安全,亦有盼望。

 

梦中梦的开始我在天上,然后上了游轮。游轮跟早前出现的渡轮很不同,或者可说「船」这象征在梦境出现了变化,早前的船是旧式小轮,可以正常操作但船身较为陈旧。第二幕的小轮细小,乘客不多。第六幕的渡轮较之前的大,乘客也多些,但仍是旧式的渡轮。第七幕的渡轮变成医船,环境有改善。来到今次的游轮,很大很新颖,有走不完的感觉,乘客亦更多。

 

除了船只本身的转变,气氛也不同。早前的两艘船有阴沉和绝望的感觉,没有半点生气;医船的经验并不好,但有医治的元素;在游轮的甲板上,四周似被灰灰的雾气包围着,乘客都是充满欢乐,但他们的步伐有点急促,而我亦想远离人群。船象征一段无意识旅程,这段旅程亦充满意想不到的变化。

 

梦中的人物也在变化中,早前出现的黑衣女职员《第二幕、第六幕》和黑衣男士《第七幕》,我感到冷漠和神秘,但陪伴我走过跟死亡很接近的旅程。后来在深切治疗部跟我互动的,是那位男病人《第十一幕》,负伤的治疗者给我带来希望。终于到了日本,来到日本医生《第七幕》的地方,那灰灰的雾气仍然存在,但他和他的美丽太太给我是健康的讯息。

 

保健产品并不是药物,功效亦不在于治疗,是补充剂,以减慢身体的衰退。我隐约记得那保健产品跟灵芝有关,而灵芝有增强抵抗力的功效。当时,我的身体确实很虚弱,治疗后也花了很长时间调理身体。

 

这一幕的梦境,被灰色所包围。虽然仍是黑夜,但黑夜的尽头,就是黎明的来临。

 

 

第十四幕:除去喉管

 

梦中醒来仍身在深切治疗部,房间只有两张床,右边的床没有病人使用。护士把床推到墙边,让我的空间更多,他们工作更方便。听见妈妈仍在房间外面,跟医护聊天。医生来看我,说可以拔去一条喉管,但保留那插在气管内的T型铁管……

 

我在睡觉,有人在我胸前拍打,心里不高兴他不让我睡觉,后来知道他是物理治疗师在为我拍痰。我说他拍得太大力,他就轻轻力拍,拍了片刻就离开了,我又再睡……

 

根据好友后来的叙述,我在深切治疗部留院7-8天后,渐趋稳定,医生尝试把我的喉管除去,但T型喉管仍保留在腹部。在我转往普通病房后,遇上一位物理治疗师,他告诉我在深切治疗部曾经为我做治疗。

 

虽然喉管可以除去,但我未完全清醒,灵魂似游走于意识和无意识两领域。梦并不属于现实世界,但也不是完全假的。

 

 

 

……下期待续……

 

返回
充实的当下抑或无聊的日常?
分类 : 通讯专栏—瞬间看心理
作者 : 陈颖昭博士
第44期通讯(2024年12月)
日期 : 2023-12-31

充实的当下抑或无聊的日常?

全文

多采多姿抑或枯燥乏味?

充满色彩抑或刻板单调?

端在乎你的觉察、意向和选择。

 

返回
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