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型
進階搜尋
進階搜尋
作者
類別
分類
專題
期數
進階搜尋
焦慮、掌控、接納
作者 : 余漫怡女士
專題 : 焦慮症
第39期通訊(2022年4月)
日期 : 2022-04-30

在疫情籠罩的香港,大家覺得很不安全。越不安全,人自然就要掌控......

全文

很久以前聽過一個故事,雖是虛構,卻讓我印象深刻。有一位登山者在一次攀登峭壁時遇上了雪崩。突如其來的崩塌讓他墜落懸崖,所幸他拉住安全繩,雖然懸空,卻沒有受傷。天黑了,在黑夜裏,岩石繼續崩塌,他一次次往下墜落,已不知往山谷墜下多深,只知死死抓緊安全繩。但在黑暗中有一個聲音,他覺得是上帝的聲音,對他說:「放手吧。」他卻堅決不放手。第二天早晨,救援隊趕到山谷,發現他吊在石壁上,凍死了。他仍緊緊抓住安全繩,但腳離開谷底地面不足半米。這個故事常讓我唏噓:緊緊抓住是不是一定最安全呢?

 

在疫情籠罩的香港,大家覺得很不安全。越不安全,人自然就要掌控:不停噴酒精、不停增加消毒措施等等。但越要掌控,越發現更多漏洞,越發焦慮。其實,焦慮早已是現代人的通病。早在2017年,《紐約時報》的一篇文章已經宣稱,焦慮症代替抑鬱症,成為了美國人情緒病的主流。根據「2021年全港精神健康指數」調查,23.5%的受訪者有焦慮症的症狀,高於有抑鬱症症狀的比例(後者為18.6%)。

 

筆者在心理治療中曾接觸過不少焦慮症的求助者。我也常常問:現代社會出了什麼問題,以致人越來越焦慮呢?這個問題很複雜,絕不是單一因素造成。但我發現,現代人追求掌控、崇尚完美的精神很可能扮演了相當的角色。

 

在工業化的現代社會,「人定勝天」的自信成為主流文化,覺得一切能掌控是理所當然。中國人的進取精神又格外強烈,崇尚拼搏、奮鬥。當人越努力於某個目標,往往會增加了追求完美的傾向,無論是一個致力於培養孩子的母親,一位追求好身材的少女,還是一個備考中學文憑試(DSE)的學生。大部分美少女都會發現,她們越追求苗條的曲線,每次照鏡子時就會看見更多的肥肉,於是更加焦慮。而人在不完美抗爭之中,會想致力於完全掌控,把越來越多人推向焦慮的邊緣。但難道要接納這些限制、缺陷嗎?不,現代人把「接納」等同於頹廢、消極、躺平,所以嗤之以鼻。

 

近年來有一種新興的心理療法,名叫接納與承諾療法 (Acceptance and Commitment Therapy; ACT)。這種療法的精髓可以用一個小故事來描繪。我們每個人都像一個巴士司機,載著一批乘客往某個目的地。但中途上來了幾個很麻煩的乘客,他們大叫大嚷,要我們改變路線去另一地點,並且堅持不下車。這個司機可以與他們糾纏、要趕走他們,也可以對他們置之不理,專心開車,繼續往既定的目的地。後者就是ACT所倡導的:接納這些「問題」、缺陷,不需要對它們過度反應,只需看清人生的大方向並專注前行便可。

 

這種療法鼓勵人去接納難以改變的處境(例如疫情)、個人的基本特質(例如智力水平)、和某些強烈的情緒感受(例如哀痛、痛楚)。因為越是想要去掌控、改變它們,我們反而更多被它們掌控。我們越能接納現實,眼光就越超越、全面,也能善用我們所擁有的。俗語說,退一步海闊天空,正含此意。

 

不接納有很多表現方式。例如一位太太不停抱怨、挑剔丈夫工資低,可能是不能接納丈夫甘於平凡的性格,極力想改造他;一位媽媽常常擔憂孩子考不上名牌大學,看見他拖延功課就過度反應,可能是不能接納孩子的人生有不確定性;一位美術學生在交一份作品前通宵作最後的潤色,可能是不能接納自己有不完美;一位五十歲男士發現身體出現了慢性疼痛,就如臨大敵,過度求醫,可能是不能接納身體會衰退。以上四個尋求掌控的例子,從某個角度看來都是「進取」的,但他們的執著很可能不會帶來實質的改變,只會讓自己和身邊的人更焦慮。

 

研究顯示,女性患焦慮症的機率遠高於男性,甚至是後者的兩倍。筆者有時想,這會不會跟女性更關心他人、待人接物更細心有關呢?掌控的出發點常常是好意。例如媽媽愛錫兒女,極力要保護他們不受到任何傷害、虧損,這是好意。但凡事物極必反。人的好意、努力也很容易過火,成為了掌控。

 

接納不是容易的,它需要信心。愛掌控的人常有災難化思維,深信「不立即改變,後果不堪設想。」例如媽媽看見孩子拖延功課,腦海裏可能已經出現他名落孫山的畫面。災難化帶來的恐懼摧毀了媽媽對孩子的信心,不相信孩子有自我調節的能力。即使這位媽媽是有信仰的人,相信孩子的前途在上主的手中,在那刻的恐懼中,她這份信心也完全拋諸腦後了。人越是努力,就越有一種錯覺:沒有他/她的努力,地球就會停止轉動了。

 

接納也需要恩典。掌控的人往往定睛在半個杯子空了,而看不到另一半是滿的。恩典則說:「我看見你的不完美,你的錯誤,但你的美好同樣真實」。但願煩惱的少女,能學會欣賞自己的身體,它雖然不是最精緻,但自然往往煥發出青春的魅力!而因焦慮而傷害過孩子的媽媽,現在若能原諒自己,向孩子道歉,反而可以帶來最大的醫治。

 

接納並不是躺平、消極。適時的接納停止了無意義的糾纏,往前走,善用有限的資源。有人接納疫情帶來的限制,充分利用在家的時間讓自己的廚藝升級;有人接納自己的孩子天性靦腆內向,培養她/他走出適合內向型人格的道路。

 

總結以上,積極、努力是重要的美德,但過火時容易變成掌控。人需認清自己的有限,分辨在何時需要放手。否則,可能像文章開頭的那個小故事,因掌控帶來更大的傷害。在這個焦慮的世代,我們也許需要多一份順其自然,留有餘地,允許自己也允許別人犯錯。

 

筆者一直很喜歡一段古老的禱文,又稱為「寧靜的禱文」 (Serenity Prayer)。甚願我們都擁有這份智慧!

 

「上主,

求你賜我寧靜,去接納我所不能改變的;

求你賜我勇氣,去改變我能改變的;

求你賜我智慧,去分辨兩者。」

返回
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