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型
进阶搜寻
进阶搜寻
作者
类别
分类
专题
期数
进阶搜寻
告别的勇气与成长
作者 : 郭丽芳女士
专题 : 生命成长
第48期E通讯(2025年8月)
日期 : 2025-08-08

。。。。当同学应邀时,她开心得手舞足蹈;未能应约时,她脸上露出失落的神情,还要钻进我怀里寻求安慰。她用稚嫩却坚韧的方式,诚实地面对过程中种种的情绪,好好地和每个对她重要的同学老师一一道别。

全文

「妈妈,我是不是好勇敢?」女儿仰着脸问。「是,我看见你很勇敢。」我内心涌流着难以言喻的感动。她的勇敢,在于为了维系友谊,主动与老师、同学道别。我的感动,是为着她那份坚定的决心与行动力,以及她坦然面对分离的能力。

 

小女儿即将升上小学,要告别熟悉安稳的幼儿园生活,踏入充满未知与挑战的新阶段。此时,她主动邀请幼儿园里最要好的同学出来玩耍,更精心准备礼物送给老师和同学,展现她对友谊的珍惜。当同学应邀时,她开心得手舞足蹈;未能应约时,她脸上露出失落的神情,还要钻进我怀里寻求安慰。她用稚嫩却坚韧的方式,诚实地面对过程中种种的情绪,好好地和每个对她重要的同学老师一一道别。这过程本身,已经弥足珍贵,也是一位小小幼儿园毕业生对「分离」这个重要课题的学习。

 

这令我联想起「儿童为本游戏治疗」。当要告诉孩子「还有最后五分钟」时,他们会以各自的方式结束每一节:有的决定要完成计划中的游戏,有的突然紧张起来,有的会奏起完结音乐,有的从容地继续玩耍,有的会放下玩具要探索新事物,有的决定停下来休息,甚至有的会用言语或肢体表达想再要多玩一会儿,还有的会表达不满,甚至把用心完成的作品毁掉,真是各适其适!我发现只要给予安全感、信任与接纳,孩子便会尝试用自己的方式,勇敢地面对每一次的分离。这份经验,会沉淀在他们内心,转化为韧性与力量,帮助他们未来面对更大的转折与分离时,能够保持勇气,坚定前行。告别,这门看似艰难的课题,早在童年时期,就在无形中开始练习。治疗室里的每次结束,不只是游戏的终结,更是人生未来面对更大分离的预演。

 

在育儿的旅程中,我逐渐学会了一个最重要的课题:「信任」。要相信孩子拥有内在的生命力,要相信他们能按照自己独特的节奏成长、体验,也要相信他们会找到自己的方式来面对每一次的结束。当我们带着爱与耐心,陪伴孩子学习告别这些必经的难题时,他们会用最纯真的生命状态,反过来教晓我们要更坦然、更勇敢地接受生命中每一个必须经历的分离。这种彼此滋养、共同成长的过程,是无价的礼物。

 

每一次的离别,只要用心体会,好好面对,带着爱与感恩的心,都是成长的养分与契机,让我们在生命的旅途中,越走越坚定,也越来越懂得珍惜当下的每一刻。

返回
攻击与需要
作者 : 郭丽芳女士
专题 : 游戏治疗
第47期通讯(2025年1月)
日期 : 2025-01-02

早前观看了由真人真事改编的电影「爸爸」,犯案少年因思觉失调而采用暴力解决问题。其实幼童在成长过程中,通常会使用推、打、踢、丢等明显攻击行为去表达情绪和渴望。适当的攻击行为,是幼童成长发展的一部份。随着幼童成长,语言表达能力逐渐成熟,攻击性行为理应逐渐减少。然而,若因某些原因阻碍儿童成长,例如缺乏安全感、过度焦虑等,儿童的攻击行为便会持续增加。

全文

    早前观看了由真人真事改编的电影「爸爸」,犯案少年因思觉失调而采用暴力解决问题。其实幼童在成长过程中,通常会使用推、打、踢、丢等明显攻击行为去表达情绪和渴望。适当的攻击行为,是幼童成长发展的一部份。随着幼童成长,语言表达能力逐渐成熟,攻击性行为理应逐渐减少。然而,若因某些原因阻碍儿童成长,例如缺乏安全感、过度焦虑等,儿童的攻击行为便会持续增加。

 

    犹记得女儿升小一,学期初不想上学,经常大吵大闹、推、拉、踢,乱发脾气。经过多次了解,知道她内心充满种种对上学的焦虑、惊恐与不安。我们陪着她面对,与学校沟通,慢慢拆解后,她慢慢意识到所害怕的与真实截然不同。女儿慢慢学习把焦虑画出来、玩出来,后来逐渐尝试用言语表达出来。在这个历程中,渐渐她与老师建立信任与安全的关系,体会上学的有趣。她明白了狗不会突然失控,顽皮粗鲁的男同学也有友善的一面,学习过程有时不懂或做错是好正常的。日复一日,她内心越来越安定,能够建立新友谊,学习新知识,攻击行为也随之减少。

 

    面对有攻击行为倾向的儿童,我们心中总会有焦虑,可能会感到烦厌甚至愤怒。一般而言,幼童早期出现攻击行为,通常只是因为冲动,试图用行为去立即表达感受,选择用这方法来「被听见」。在儿童正常的发展中,儿童会发展相应的技巧,用适当的方式表达需要。但若在发展上有所阻碍,令攻击行为持续增加就让人担心。特别是随着身体成长、力量增加,也有可能取得武器,就更令人感到不安。

 

「儿童为本游戏治疗」允许儿童在安全环境下,用儿童想用的方式玩耍,表达儿童想表达的各种情、故事情节、生活体验等。当中包括儿童透过玩攻击性类别的玩具,例如枪,剑等,从玩耍过程中体验象征性攻击、探索权力和控制的议题。藉此,儿童体验象征性地从危险中保护自己,建立能力感、探索能让自己保持安全的方式,以及在安全的环境中发展自我控制。与此同时,治疗师平静而坚定地持续设限,正视儿童多样化的攻击性行为,让儿童感到被接纳。治疗师对儿童设下限制,以创造出安全感。当儿童感到其攻击性行为背后的需求被聆听和被理解后,自然会寻找更多、更好的方法表达需求。

 

    作为家长,若未能使用游戏治疗来处理儿童的攻击行为,也不用担心。可以先学习接纳的心态,再好好观察儿童行笼背后想表达的情绪,从而建立安全感。当然,若情况持续不受控制,家长也应考虑寻求专业协助。

 

返回
蜕变经历
作者 : 郭丽芳女士
专题 : 生命成长
第46期通訊(2024年9月)
日期 : 2024-09-02

十多年前学习儿童为本游戏治疗时,曾看过这句让我深思和需要细嚼的话:「When you focus on the problems, you lose sight of the child (Landreth, 2012)」(当你把注意力集中在问题上时,你就忽略了孩子)。自己成为人母后,当愈来愈多日常琐事要顾及时,通常只看到和关心如何解决问题,而忽略了更深层的问题。今期与大家分享最近我带着这份意识与孩子一起成长的经历。

全文

    我的家庭和许多人一样,孩子也常常不愿上学,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孩子开始可以开心地出门。某天早上,孩子梳洗后换好衣服、吃完早餐,准备上学时,大女儿忽然有气无力地对我说:「妈妈,我不想返学。」观察和细问下,她表达:「我有点晕,好累。」接着就回房躺在床上,后来才发现她染上了流感。在这次经历中,我看到大女儿想做好的一面,但身体不适时,她的心中也有矛盾。我开心是我看见孩子想做好,但又看到她的身体不适。我愿意了解孩子情况,让她有机会去表达和学习照顾身体的需要—上学固然重要,但照顾身体也同样重要,不需自责或内疚。

 

    安顿好大女儿休息,小女儿也忽然没精打彩地躺在地上,说:「妈妈,我不想返学。」我想,小女儿是不是也病了?她细声说:「我好惊(返学)」。那刻,我明白小女儿没有姊姊的陪伴,在学校还未有足够的安全感,我需要与小女儿一齐面对她内心的恐惧。我抱着她,让她感受到我的陪伴。她开始放松,但仍未够勇气上学。于是我陪她玩一会,到楼下走了一个圈。她显得轻松了一点,开始想知道同学们在学校做什么?如果她现在回去会怎样?我逐点逐点和她一起想象,陪她在想象里一起面对各种可能的情况。恐惧慢慢减少,勇气逐渐上升,她最后终于愿意上学!放学时,小女儿笑得很灿烂,兴奋的跑过来说:「妈妈,我今天赢了惊!」我很感动自己在整个过程中一直陪伴她面对恐惧,最开心的是这次我带着一份明白和接纳,与她一起面对,一起跨越了她内心的恐惧。

 

    在经历孩子不想上学中,我有机会去学习照顾孩子身体与心灵的需要。孩子通过被聆听,被看见,被明白,放松下来后,有勇气去面对、甚至跨越了恐惧而经历成长。孩子的害怕,有时会被大人误解为撒娇、懦弱,担心会被大人怪责。从正面看,适当的危机意识,是在保护孩子,也是孩子一个成长的里程碑。而教导孩子认识恐惧,与恐惧同处,陪伴着她,孩子可以体验到有不同方法去面对恐惧。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可以学会和自己的情绪相处;若经验到能够正面面对恐惧,心灵也会变得强壮起来。

 

    孩子不想上学是表面的问题,家长在关注孩子的问题时,若能同时关注孩子的情感需求,给予他们足够的理解和支持,花时间了解背后原因,才能照顾孩子的真实需要,帮助小孩成长。这同时也是父母成长的机会,因作为家长的我,容易只关注孩子的学习和行为问题,往往容易忽视孩子的情感需求和身心灵健康。若能存着一份好奇,不批判,愿意多了解孩子的心,较容易助孩子一臂之力,去面对人生不同阶段的挑战。

 

参考书目:

Landreth, G.L. (2012). Play therapy: The art of the relationship (3rd ed.). Routledge. https://doi.org/10.4324/9780203835159

返回
陪伴鼓励,突破樽颈
作者 : 郭丽芳女士
专题 : 家庭关系/培育
第45期通讯(2024年4月)
日期 : 2024-04-30

日前看了一部真人真事改编的电影「点点星光」,故事讲述广州乡郊一双胞胎兄弟,父母因经济需要出城打工,留下两兄弟给爷爷照顾。岂料爷爷突然患上重病,反而两兄弟边上学边轮流照顾爷爷。

全文

   日前看了一部真人真事改编的电影「点点星光」,故事讲述广州乡郊一双胞胎兄弟,父母因经济需要出城打工,留下两兄弟给爷爷照顾。岂料爷爷突然患上重病,反而两兄弟边上学边轮流照顾爷爷。他们穿的波鞋已经破烂,但没钱购买。两兄弟为了要一双免费的新鞋,便加入了学校跳绳队。这所乡村学校的跳绳队老师,虽然本身没有跳绳经验,却不断想办法帮助学生突破。两兄弟与这位老师,以及跳绳队的师兄师姐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跳绳队目标一致,奋力挑战跳绳速度的极限。每天专心练习,短短一年,这支来自穷乡僻壤的跳绳队就打破了世界记录,夺得世界冠军!

 

***********

 

   我家的孩子自从新冠病后,心肺功能比较弱。医生建议她们多晒太阳和跳绳,就这样我们也开始跳了绳的旅程。印象最深刻是刚开始接触跳绳时,孩子们身体很虚弱,跳一下就被绳缠住脚,常说「呼吸不了」、「跳不到」、「好累」、「不想跳,要休息」。既疲累,又气馁,感到十分挫败。每次从头开始,都希望这次能够跳到,同时也面对着再次失败的压力。有好几次我也想放弃。但妹妹很有耐性地帮姐姐挥绳,到妹妹跳时姐姐也帮她挥绳,她们还会观察别的孩子的跳姿,然后商量自己如何会跳到。我被她们的耐性感动了,说:「妈妈知道(跳绳)很困难,但很欣赏你们有耐性继续尝试,我好感动!」我用了很多安抚和鼓励的说话陪伴孩子,与孩子一起面对挫败:「知道你好累,我们休息一阵再跳」、「真的很不容易」、「欣赏你继续练习」、「欣赏你继续尝试」。

 

   失败乃成功之母。每跳一下,身上被绳缠住的挫败,同样也是累积着迈向成功的经验。我们用了一段时间克服这个挫败,然后终于有一下跳到了!我们兴奋互相击掌,那份兴奋笔墨难以形容!万事起头难,成功跳到第一下后接下来,很快就跳到第二、第三下,现在一边转身一边跳,三十多下已是易如反掌。她们的心肺功能强壮了,开心指数和自信心也多了很多。在挫败和樽颈期中,如果能够平静地陪伴孩子,给予他们适当的鼓励和指导,给予孩子时间和空间自己慢慢摸索、练习,相信他们也能平静面对挫败,最终得以突破!

 

   在跳绳过程中还有意外收获!孩子看到其他小朋友进行不同的活动,花式跳绳、直排轮溜冰、滑板、踩单车等等,她们感到好奇,更有兴趣尝试不同的运动。孩子增加了学习动机和自学能力,开始在不同的领域尝试与摸索。在通过自己练习和观察别人玩的过程中,孩子找到规律与节奏,有机会分析和解决问题。有一次,别的小朋友也一起学跳绳,两姐妹看到那个小朋友跳了很多次仍未能跳入我和爸爸在挥动的绳圈,妹妹忽然大声说:「妈妈,你挥得太快了!」于是我尝试挥慢一点,小朋友真的成功跳入了。妹妹在休息的时候,同时观察和尝试帮助别人。不但是在玩,也在学习,也扩阔了社交。

 

   在你的育儿路上,有没有什么阻碍?有没有等待突破的樽颈位?

 

返回
「同在」
作者 : 郭丽芳女士
专题 : 家庭关系/培育
第44期通讯(2023年12月)
日期 : 2023-12-31

透过生活的大小环节和小孩子一齐体验,滋养自己,滋养孩子

全文

最近看了「我的天堂城市」,一部由三组不同故事相互交织而成的电影,当中的共同点是每个人都以不同方式寻找在纽约生活的意义。其中有一幕让我印象特别深刻:高飞的风筝掉下来,孩子露出挫败的神情。镜头转向爸爸的手,手掌微微晃动、准备去拉妈妈的手。镜头再拉近,夫妇俩已手牵着手,一起走向孩子那里,与孩子一起面对挫败。

 

        这是电影中第三个故事:一对华人夫妇在纽约与患有心理疾病的儿子一起生活。太太在育儿过程中感到极度孤单,被儿子失控打伤后,在网上找寻各样方法让自己哭,但都哭不出来。丈夫意识到事态严重,他用尽各种心思协助:工作放长假、找心理治疗师、与太太重温当初相爱及孩子诞生的相片。他又鼓励太太拿起她曾最爱的相机,希望她重燃对摄影的热情。后来丈夫带太太去沙滩,太太拿起相机,通过镜头看见丈夫在海中尽情玩,哭不出来的她终于流泪,埋在丈夫的怀抱中痛哭一场。情绪得到疏导和释放,疗愈的太太终于重新与自己连结、与丈夫连结,夫妇携手面对育儿的挑战!

 

       疫情后复课,多了不少孩子不愿上学的辅导个案。一般是妈妈先来寻求帮助,表达她们在育儿路上的担心、无助与孤单,她们心内都渴求得到丈夫的理解、欣赏、肯定,以及同行。为了全面了解孩子的成长,我也会邀请爸爸一起出席会面。爸爸对孩子的爱,通常是用努力工作及赚取金钱来表达。在辅导过程中,往往看见爸爸愿意为孩子改变几十年的性格。他们放下身段,尝试聆听和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看到孩子的努力、用心、辛苦,渐渐体谅孩子;开始和孩子郊游、去沙滩玩、踏单车、做不同运动,增加亲子时间;设定界线,平静而坚定地向孩子表达期望。这些转变,对几十岁的男人来说,真是不容易!全因为爸爸对孩子的爱,因为爱而转变自己,叫自己不用旧有的模式响应,让孩子看到爸爸可亲近又坚定的一面,也让太太感受到有人分担、理解和同行。

 

        曾经在网上看过一篇文章,笔名KnowYourself的作者(2019)参考了很多学术研究的结果,指出爸爸在家庭中正面的参与,对孩子各方面的发展都有深远的影响,包括:更高智商、更好学业成绩、更高自尊感、更少行为问题、更低的抑郁症发病率、以及更大机会在成年后进入亲密的婚姻关系。在婚姻、家庭及育儿路上,丈夫的同在、同行、理解和分担,对子女、太太、以至整个家庭都是一份极为珍贵的礼物。只要夫妇携手一起,同心面对育儿上的挑战,孩子心里就有个稳固的避风塘,以较强壮的内心,面对外面的风风雨雨。

 

参考数据

KnowYourself。(2019年5月23日)。「爸爸,你在哪?」父亲投入家庭程度,将影响孩子的一生。回家吧 I’m Home. https://womany.net/read/article/19326

 

返回
< 1 2 3 4 5
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