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型
进阶搜寻
进阶搜寻
作者
类别
分类
专题
期数
通讯期刊
阅读其他期数
第41期通讯(2022年12月)

  • 「畅谈心理学」 : 与情绪共舞 ─ 认识「愤怒」
  • 「心灵小天地」:念母亲
  • 「育儿路」: 「拖鞋」
  • 「 静心灵思」 :   梦猫记
  • 「瞬间看心理」:花团锦簇

下载通讯PDF档
与情绪共舞 ─ 认识「愤怒」
分类 : 讯专栏—畅谈心理学
作者 : 谭日新博士
第41期通讯(2022年12月)
日期 : 2022-12-31

在上一期的通信中已谈到,研究情绪的专家Paul Ekman (2022)告诉我们,除了恐惧,愤怒也是人七种基本情绪的其中之一。众所周知,当一个人愤怒时可以作出很多惊人、甚或会后悔的事情。本文是根据笔者2022年7月14日在环球天道传基协会举办的讲座「与情绪共舞讲座──恐惧和愤怒」之分享修改而成。

全文

在上一期的通信中已谈到,研究情绪的专家Paul Ekman (2022)告诉我们,除了恐惧,愤怒也是人七种基本情绪的其中之一。众所周知,当一个人愤怒时可以作出很多惊人、甚或会后悔的事情。本文是根据笔者2022年7月14日在环球天道传基协会举办的讲座「与情绪共舞讲座──恐惧和愤怒」之分享修改而成。

 

了解愤怒

愤怒可以有不同程度的展现,分别为「不满、厌烦、生气、愤怒及至盛怒」。在最极端的情况下,盛怒可令人失去理智,甚至带来暴力,后果可以很严重。

 

发掘深层问题

事实上,愤怒跟上次提及焦虑情绪一样,可能只是表面的情绪,当中也有可能涉及一些深层的感受,常见的如下:

 

焦虑

孤单

恐惧

不公平

不被尊重

沮丧

被背叛

被冒犯

尴尬

混乱

羞耻

无助

挫败

受伤

饥饿

疲倦

力不能胜

不安全

妒忌

被拒绝

遗憾

哀伤

 

故此,了解深层感受与及其引发的事件,可令我们更明白为何会有愤怒的表现。例如夏天时上层冷气机不停滴水,又或邻居发出严重的噪音,假如不及时处理,长期积累的小不满可以形成愤怒大爆发。

 

男人比女人更容易愤怒吗?

一般人相信男人多用愤怒表达自己的情绪,但当中可涉及以上种种深层的情绪。故有人相信男人比女人较多愤怒。事实上,有研究(e.g. Fahlgren, 2022)指出,女性与男性一样频繁和强烈地经历愤怒。不同的是,男性表达愤怒通常更具侵略性及攻击性,更难控制怒气爆发,而女性则似乎更能控制冲动,故有时会用一些较阴柔的方法表达。如果电影「绿色巨人」是表达男性愤怒典型的破坏行为,以往一套很经典的电视剧集「金枝欲孽」,则能淋漓尽致地表达女性之间阴柔地发怒带出来恐怖的情况,可以运用不同之手段致对方于死地。

 

愤怒的负面影响

  1. 会做出后悔的事、要承担后果

例如2022年奥斯卡颁奖典礼中发生谐星克里斯·洛克(Chris Rock)拿荷里活影星韦史密夫(Will Smith)妻子的光头来开玩笑,令韦史密夫冲上台掴了他一巴掌,其后果是韦史密夫在未来十年被禁止出席奥斯卡颁奖礼及相关活动。

 

  1. 伤害自己、伤害别人

例如有些父母会在教导子女时,在盛怒下打骂儿女,伤了他们的身和心,及后感到做错而自责。较开明的父母会向儿女道歉,但尊严较重的不愿认错,造成子女的心理伤害,有些甚至日后形成情绪病。

 

  1. 身心社灵也可能有影响

例如一些曾加入黑帮人士年轻时曾因为发怒而打架,无论是自己或对方受伤也可以带来身心社灵的后遗症,可包括对别人容易作出防备,不容易相信人,在信仰经历上不容易依靠上帝等。

 

  1. 日后因要承担责任而要作出弥补

例如有些新闻提到,一些驾驶人士因争位泊车而把别人的私家车破坏,最终要向对方作出赔偿。

 

  1. 严重的甚至有法律后果

例如在东铁(以往称为火车)车厢因争位坐而打架,因一般乘坐东铁多为长途乘客,一站可能就是大半小时,而不少人下班也很想坐下来,休息一下,故引起争执。严重的除了口角,也会引起打斗,甚至要报警求助而引起法律后果。

 

愤怒的正面功能

1. 带来动力对面事情

例如我以往认识一位青年人因不想被老师「睇死自己」,在「嬲嬲地」的情况下努力发奋读书,最后考进大学读了心仪的科目,事实上老师是用了「激将法」帮助他。

 

2. 能冲破自我限制

有些人在「嬲嬲地」时,便不会「怕这样、怕那样」,更能勇敢地踏上前路。

 

3. 带来改变、甚至带来伟大成果

例如美国发明家及科学家本杰明·富兰克林(Benjamin Franklin),深信发明创造就是寻找变革,不满于现状,总希望找到更好的方法去面对同一问题,他一生发明过不少东西,其中之一就是避雷针。

 

4. 为不公义事情发声

例如去年由真人真事改编的电影「浊水漂流」,就是探讨在香港「瞓天桥底」露宿者的惨况,从而向社会发出呼声,希望可以引起大众的关注。

 

 

如何面对自己的愤怒?

 

  1. 先识别是否正在愤怒

在愤怒时,察觉触发的线索能预防愤怒大爆发。一般可透过以下四方面察看自己是否有发怒的迹象:

1)身体方面(例如心跳加快、胸闷憋气、感到燥热和脸红)

2)行为方面(例如握紧拳头、提高嗓音、盯着别人等)

3)情绪方面(如上提及愤怒底层的感觉如害怕、受伤、嫉妒或不被尊重等)

4)认知方面(例如出现向人敌对的想法、出现攻击或报复的画面/情境等)

 

  1. 放松

在上一期提及的松弛练习,可帮助我们从愤怒的情绪中慢慢平静下来。

 

  1. 学习克制、放手

有时我们感到愤怒是因为担心事情失去控制,故适度地学习放手,接受事情的发展,可让我们较少引发愤怒的情绪。

 

  1. 有效疏导愤怒

对一些令我们产生愤怒的事物可以转移视线,例如有些人不想自己产生愤怒而少看负面新闻,多看一些令自己开心的信息。有人觉得运动后可帮助自己「消消气」,更有人会跟教练练习泰拳。亦有人会到一处无人的地方大叫,又或拿一迭厚纸撕碎。故有效疏导愤怒的方法,重点是在不伤害自己或不伤害/骚扰别人的情况下,能把心中的愤怒发泄出来就可以了。

 

  1. 与信任的人说出来

能把心中的不满讲出来,可减少怒气在心中的积存。故有些人觉得午饭或放工后能与同事「呻吓」是很重要的,亦有些人会回家与家人分享。

 

  1. 冷静后找出引发愤怒的诱因

当我们能从以上的技巧把情绪平复过来后,可看看是什么事引发我们的愤怒。例如在工作地方有人在公众洗手间吸烟,不吸烟者因经常要吸食二手烟,感到被严重干扰而愤怒,比较理智的做法是向管理处或政府相关部门作出投诉,看事情能否作出改善。

 

  1. 运用积极的应对技巧

常见的技巧有感言练习(assertive training)。有时因为我们不懂得把小事情的不满正面表达出来,累积起来引致大爆发。故不要少看这些小不满,如能在事情还小的时候有勇气及技巧表达出来,让事情可早些解决,情绪可得到正面的疏导。

 

  1. 如过度受压,要减压

过度受压会令我们面对事情的承受能力减低,甚或失去耐性,从而会对事情较易不满、甚或发怒。例如有些人在公司过度受压后回家会较易向家人发脾气。

 

  1. 学习饶恕及复和

如能学习宽恕人,则可把积存在心的怨恨放下。如可行的话,双方能复和则会更佳。

 

如何面对别人的愤怒?

 

我容易辨认别人的情绪吗?

我们可从别人直接或间接的表达,包括眼神、面容、说话、语气、姿态或行动等辨识出来。有人更相信言语的表达不及非语言表达的丰富,特别在察看一个人情绪方面。例如一位女生向男朋友说「我憎死你」,要看她整体的语气和姿态才知到底是真的,还是情侣间的打情骂俏。

 

面对陌生人

有时在街上会碰到一些陌生人,看上去已「满肚火」,最简单的办法就是避开,免得自己遭殃。一般来说,避免眼神的接触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因不少人觉得双方对望可带来挑衅性。

 

面对同事、朋友或家人

有时我们会觉得明明不是自己得罪身边的人,但他们好像拿我们来出气一样,这有可能是他们的愤怒转移(displacement),将他处引发的忿怒转到我们身上。或许可以先给他们一些空间,冷静一下,又或可做一些事令他们消消气,例如听他们把心中的愤怒讲出来。但要提醒他们不要把你骂走,否则便再没有人会听他们的心声了。

 

人面对冲突,为何不肯放下?

因内心有以下的想法:「我的看法是对的」、「他用心不良」、「无可能做不到」、「必须有人为此负责」或「他们不尊重我」等。故此,人有时为了保护自己而作出防御,引发愤怒的言语或行为。

 

常见冲突处理方式

 

以上是根据Thomas-Kilmann Conflict Mode Instrument提出的常见五种应对冲突方式(Thomas & Kilmann, 1974),其优缺点分述如下:

 

竞争

优点:能捍卫自己的权利

缺点:会令人觉得你为了追求自己的好处而牺牲了对方

统合

优点:双方的观点及关注也能顾及

缺点:不容易达到

退避

优点:能从实时的危机缓和下来

缺点:可以从此不了了之

顺应

优点:实时让对方感到自己愿意让步

缺点:如长期运用则容易积累不满、甚或愤怒

妥协

优点:双方也可得到部分满足

缺点:如一方或双方也要全赢,可能觉得不满足

 

当与人有冲突时,应适当地运用以上五个可能的处理方法,而不应只一直沿用同一个方法去解决所有问题,方为上策。例如一个人长期只运用竞争,什么事也不愿意顺应或妥协,到头来结果只会到处树敌,与人合作起来会有相当大的困难,最终无论是自己或对方也很容易累积愤怒 (Kilmann Diagnostics Mission & Method, 2009)。

 

圣经怎样看愤怒

圣经多处也有提及愤怒的经文,例如旧约箴言15:1曾指出「回答柔和,使怒消退;言语暴戾,触动怒气」,新约雅各布书1:19亦提到「我亲爱的弟兄们,这是你们所知道的,但你们各人要快快的听,慢慢的说,慢慢的动怒」,似乎是鼓励我们要小心,我们的怒气就算要发出来,也要慢慢,免得犯罪,这是非常有智慧的教导。但有人会问,到底圣经是否绝对禁止人发怒呢?我们可看到旧约圣经中上帝会发怒(例如申命记31:17 -18),而耶稣在新约圣经中亦有发怒的例子(例如约翰福音2 :13-22),但有人指出耶稣及上帝发的是义怒(即因为正义而引发的愤怒)。这是圣经提到因要持守真理而有上帝的心肠去发的义怒,特别是为到邻舍的需要、弱势群体的需要而发声,是信徒需要学习的功课。

 

参考数据:

  1. Ekman, P. (2020). Universal emotions-what are emotions?  Retrieved from https://www.paulekman.com/universal-emotions/#:~:text=Ekman%20identified% 20the%20six%20basic,seventh%20emotion%2C%20which%20is%20contempt.
  2. Fahlgren, M. K., Cheung, J. C., Ciesinski, N. K., McCloskey, M. S., & Coccaro, E. F. (2022). Gender differences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nger and aggressive behavior. Journal of Interpersonal Violence, 37(13/14), NP12661-NP12670. https://doi.org/10.1177/0886260521991870
  3. Kilmann Diagnostics Mission & Method. (2009). An overview of the Thomas-Kilmann conflict mode instrument assessment tool. Retrieved from https://kilmanndiagnostics.com/overview-thomas-kilmann-conflict-mode-instrument-tki/
  4. Thomas, K. W., & Kilmann, R. H. (1974). Thomas-Kilmann Conflict Mode Instrument (TKI) [Database record]. APA PsycTests. https://doi.org/10.1037/t02326-000
返回
念母亲
分类 : 通讯专栏—心灵小天地
作者 : 欧静思女士
第41期通讯(2022年12月)
日期 : 2022-12-31

上期专栏跟大家分享了去年跟死神擦身而过的经历,当下执笔正面对一位至亲的离世,或许人生确实充满着不少无奈。这两年死亡跟我真的很接近,我的妈妈离开了!我跟妈妈是一起生活,但彼此的关系很微妙,可以说既亲近又陌生。我的亲人不多,大部分也不在香港,所以丧礼一切从简,或许藉此专栏,我可以表达对妈妈的哀悼。

全文

上期专栏跟大家分享了去年跟死神擦身而过的经历,当下执笔正面对一位至亲的离世,或许人生确实充满着不少无奈。这两年死亡跟我真的很接近,我的妈妈离开了!我跟妈妈是一起生活,但彼此的关系很微妙,可以说既亲近又陌生。我的亲人不多,大部分也不在香港,所以丧礼一切从简,或许藉此专栏,我可以表达对妈妈的哀悼。

 

去年八月我出事,今年八月是我妈妈。去年中秋我在医院,妈妈独自在家;今年中秋妈妈在医院,我独自在家。去年十月我出院回家,今年十月妈妈离开了!妈妈曾经说她害怕只有自己一个人生活,希望可以先我离开这世界。上帝总有祂的时间,如果去年我死了,妈妈今年患病真的很可怜;如果去年出事是妈妈,今年是我,我亦会很困难、很无助。

 

恶疾出现

 

妈妈已踏入八十六岁高龄,但今年八月前她还可以晨运、买餸、煮饭,只是两个月时间她就离开了。初期妈妈感到不适,我还以为只是老人病,但她的痛楚愈来愈严重,用了不少方法都不能舒缓。后来陪妈妈到急症室求诊,只是留院三天就安排出院,我以为她真的没有大问题,但她的状况一直没有改善。当我向妈妈提出再入院的要求,她拒绝,那刻才知道她在公立医院不被尊重的经历。再回想自己去年的经历,对香港的医疗制度和水平还可以有期望吗?

 

妈妈拒绝再入院,唯有求诊中医,但看着她身体的变化,再向其他医护朋友请教,大家都说妈妈不是小问题。最后联络了以前的医生同事,妈妈立即进入了私家医院,经过数天的检查,终于诊断她患上癌症,而且扩散到淋巴,至于原发性的位置就不确定。对于这诊断我并不完全感到意外,只是更确实告诉我所有积极性治疗对她的病情已经没有帮助,只期望她的痛楚可以减到最低,所以决定选择舒缓治疗科。

 

恩典临在

 

医生和我分别联络旧医院的同事,想知道转介舒缓治疗科的程序。另一方面,我亲自向妈妈说出她的病情,问她害怕吗?她说:「唔怕,人总会要死。」我对她说,往后治疗是以减轻她的痛苦为目标,我也会在她身边。她知道有机会去我以前工作的医院,也是她定期覆诊的地方,她也较为放心。然后妈妈说当年我出生,因为不是男仔,父亲想把我送给别人,但妈妈拒绝。她说:「如果当日把妳送走,今天就没人照顾我了。」我回应:「妳好醒目!」随后她就向我交代离世后的安排。

 

往后几天,妈妈的身体仍然有各种不适,不多说话而且面带忧愁,我只有尽量陪伴。当我在她身边,她稍为安定;但我离开后,她就感到特别辛苦。妈妈可能对身体的变化仍未完全接受,这是可以理解;又或许转到公立医院,因为疫情而不能每天探望,她也有不开心和担忧。

 

终于妈妈安排好转院的时间,但转院前一天收到病房电话,病床出现了问题,妈妈有可能下午才可入院,但我刚好下午要上班。心里不安,想到妈妈要独自一人转院,她内心一定难受。半夜醒来就不能再睡,只有向上主祷告︰「求主顾念、怜悯妈妈,承认不知道甚么对妈妈最好,但上主知道。求主垂怜,让我可以陪伴妈妈顺利转院,让她不要有孤单的感觉。」早上病房来电,病床准备好了,感谢主!

 

最后陪伴

 

妈妈进入了舒缓治疗科,情况恶化得很快,明白这是预期中的事,但看着她受病痛的折磨,真的难受。后来病房容许我和家人每天探望,在她离世前一星期更可以每天探望两次,对我来说,这是唯一可以为妈妈做的事。每次探望,看到其他病人相继地离开,亦希望妈妈可以得到解脱;但离开医院那刻,又希望明天仍可以见到她。心情就是如此矛盾,不想妈妈受苦,但又舍不得她。

 

后期妈妈已不能说话,探望时她多闭上眼睛。妈妈在离世前一天,我如常的探望,握住她的手,她睁开了眼睛,一直看着我。她看似较平日精神,但我心里知道她要离开的时候到了。当探病时间完了,我准备离开,妈妈的颈项已不能动,但她的视线一直跟着我,我知道她舍不得我走,无奈我一定要走,眼泪就流下来…

 

当晚凌晨十二点病房来电,说妈妈情况危殆,叫我和家人立即去医院。我陪伴妈妈到早上七点,她终于脱离病痛的折磨,安详地如睡觉般离开了。

 

无言感激

 

我的朋友都说妈妈很独立,但她的独立是带着一份无奈。妈妈出生于内地大户人家,九岁丧母,成长期缺乏爱。外祖父的家财也没了,她十多岁独自来香港工作,生活艰难。后来遇上父亲,但她说父亲对她从没有好过,过去我看他们吵闹也无数次。妈妈的成就是养育了四名子女;唯一的哥哥年青时患上癌病而离世,很不容易捱过丧子之痛;两位妹妹先后移民到外国,余下只有我跟她一起生活。成长于封建制度下的家庭和社会,她没有安全感,后来的际遇更令她感到人生的无奈。

 

我并不是一位孝顺的女儿,喜欢有自己的空间,也努力追寻自己的梦想。然而,感谢妈妈的独立,从不依赖任何人,让我们可以选择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当我收拾妈妈的东西,发现她曾经向不少中西医求诊,她的柜里除了平日覆诊的药物,还有不少用作止痛的成药。妈妈真的不是大家所见的健康和独立,只是她可以依靠谁 …

 

每当想到妈妈腹腔的淋巴有一个十多厘米的恶性肿瘤,心里会问她是怎样承受得住。对某些人来说她的离世太突然,大家都舍不得她,但我心里感恩,上帝没有让她承受太长时间令人折腾的痛楚,是对她的怜悯。

 

我年轻时信主,但妈妈没有。有不少人认为妈妈心硬不信主,事实并不是如此,她曾经说,她不是不相信上帝,但不喜欢每星期被困在教会内两小时来听牧师讲道。当我知道她的成长和经历,明白她是害怕失去自由和自主。无论怎样,在她患病期间,她从没有拒绝我为她祷告,甚至她告诉我,在她辛苦的时候她自己也会祷告。

 

新的里程

 

还记得二十多年前一个梦,当时我仍然在医院工作。梦中知道妈妈在我工作的医院留医,似乎她出了些状况,我急步走到她的病房(亦是她离世的舒缓治疗科病房)。来到她的病床,见到被白布帘围住,我走进去,只见白色床单,而妈妈不在,我知道妈妈死了。然后我睡在她的病床上,侧卧双脚屈膝…

 

当时我对梦的理解并不多,但这梦令我感到不安,并不是担心妈妈会死,事实上她活多了二十多年。我相信这梦是表达我对妈妈的依附,在治疗师的陪伴下我努力探索、认识自己,希望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回想起来,没有过去二十多年的成长寻索,我未必能够面对妈妈今天的离开。

 

妈妈的离世,我舍不得,也有伤感,但仍可以面对生活、处理往后的事情。我没有感到需要急急把所有事情安顿下来,只按自己的步伐,一件又一件去完成。没有了妈妈,又经历了去年的重病,但我的人生仍然要走下去,只是我仍然在问自己,那将会是一段怎样的旅程?

 

返回
「拖鞋」
分类 : 通讯专栏—育儿路
作者 : 郭丽芳女士
第41期通讯(2022年12月)
日期 : 2022-12-31

最近值得欣喜的是,育儿路上连连战火的日子正在减少,零零星星的突破正在增加。这些窝心、平静的时刻,有如初生幼苗,需要小心保护,让其茁壮成长。

全文

最近值得欣喜的是,育儿路上连连战火的日子正在减少,零零星星的突破正在增加。这些窝心、平静的时刻,有如初生幼苗,需要小心保护,让其茁壮成长。

 

窝心:某天踏进家门,三岁的妹妹拿着我的拖鞋,微笑着急步走过来,将拖鞋顺着我的方向放下。她这个发自内心的行动,让我感到她热切期待妈妈回来,好想照顾妈妈,让我感到被爱。我忍不住大赞妹妹的细心照顾,又对她说我很感动,连疲累的身体也马上充满活力!妹妹听后笑着跑去别处玩。

 

平静:第二天回来,看到五岁的姐姐和妹妹都急步走来,但一路走一路激烈争吵,双手还在抢着我的拖鞋,而且开始大打出手。这时,我提醒自己先停一停,深呼吸:「放松……放慢……轻声说话」。接着我向她们表示知道大家都想拿拖鞋给妈妈穿,得到她们的照顾令我很感动。平静下来后,我和她们重温这事件,让她们各自说说为什么开始争吵。通过两人慢慢的表述,大家都有机会重新理解自己和对方,并以平静的心情以言语再次沟通。当肯定大家都想帮妈妈拿拖鞋的心意后,两姐妹很快异口同声地想到办法:「一人拿一只就可以啦!」接着,她们轮流为妈妈放下拖鞋,然后一齐笑着跑去别处玩。

 

看见:在这件事中,我留意到姐姐特别渴求得到妈妈的称赞和关注。于是我一有机会就主动给予姐姐正面的关注:「你是我的宝贝女」、「多谢你等待」、「你懂得尊重妹妹,问妹妹借东西」、「多谢你和妹妹分享」、「多谢你帮/教妹妹」、「你识得同妹妹商量」、「你坐定定食饭」、「你洗碗洗得好干净」、「多谢你帮忙洗碗」、「多谢你挟餸给我」等等。每次给予她正面关注时,我都尽量保持微笑,望着她,摸摸她的头,慢慢地说。另外,我也尽所能多些抱她,亲她。与此同时,我也会问她当听到妈妈这样说,她感觉如何,希望与她的心好好连系着,让她感受到我看见她、爱她。

 

惊喜:之后的某天,当我回家时,让我惊讶的是姐姐微笑着拿住拖鞋,在宁静的气氛中细心地将拖鞋朝向我放好。妺妹则站在旁边问:「妈妈你口渴吗?我叫工人姐姐倒水给你。」她们自己达成共识,我实在好开心!我被两位小天使的爱围绕着,感到好幸福,有一份苦尽甘来的感觉。 真希望这珍贵的时刻持续出现!

 

面对处理争执时,我会刻意提醒自己放松,说话慢些、轻声些。这样,越有空间调节自己和孩子的情绪,让孩子感到被尊重和被聆听。让两位孩子同时慢下来,尝试聆听和理解对方,修复彼此的关系。来回几次练习后,孩子们也慢慢学识和掌握沟通的技巧。 给予双方空间,给彼此有互相了解的时间,实在是增进关系的好方法。

 

返回
梦猫记
分类 : 通讯专栏—静心灵思
作者 : 小驴
第41期通讯(2022年12月)
日期 : 2022-12-31

「大部分的烦恼只要养猫就会好。」村上春树这么说。

 

十几年前读大学时第一次养猫。她脾气随和,外强中干,一有陌生人就躲床底下,只会欺负我;不管我三点还是五点睡,每天清晨七点雷打不动拍我脑袋叫醒我(没理由的,不是肚子饿,就是仪式感)

全文

「大部分的烦恼只要养猫就会好。」村上春树这么说。

 

十几年前读大学时第一次养猫。她脾气随和,外强中干,一有陌生人就躲床底下,只会欺负我;不管我三点还是五点睡,每天清晨七点雷打不动拍我脑袋叫醒我(没理由的,不是肚子饿,就是仪式感);性格孤僻,但喜欢透过门缝偷窥观察人类行为(只要房间留条门缝很快门后就会走出一只猫来,屡试不爽);智商是我见过最高的,会开空调吹暖气享受;另外有段时间爆肥得厉害,原来同屋四个人,每个回来她都会扮肚饿讨食吃,等于一天喂四顿。

 

那时候我还没能力和责任心对自己负责,更何况这只小生命,虽然照顾她的时候尽心尽力,会从自己的口粮里省钱给她买猫粮,也建立了一种莫名的、只属于我们两个性格古怪而纠结的生命之间的默契,但最后还是将她送走了。她可能是我生命中最接近「初恋」的存在,有点两小无猜,有点莽撞,有种非常独特的连结,明明无比契合,但少不更事,不懂得珍惜,注定错过。

 

后来成家立业,生活算得上是稳定,逐渐有了承载其他小生命的能力,于是家中陆续添了四只小猫。年轻的时候,一个人,一只猫,两者之间更像是对若即若离的姐妹;年长之后,养一群猫,又是另一种体验。他们有着自己的脾性、语言和羁绊,尽管我是他们的「主人」,但显然他们世界的中心不是我。许多时候,甚至不需要抚摸和互动,我只是静静远观他们,在这个以人类活动为中心所建构的空间中,悠然地徜徉、躺卧、奔跑。纸皮是玩具、桌子是卧床、沙发是赛道……他们从不跟随任何既定的规矩,自己定义着眼中的世界,明确地告诉你,他们是自己的主人。

 

有人说,养猫之人爱得卑微,因为猫总是一如既往地任性、冷漠和难以讨好,从不会因他人的付出而改变,但其实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不正是如此?喂食、照顾,并不是为了回报。一个人在书房埋头写作之际,常常不经意一回头,才发现四只不知何时静悄悄走了进来,安舒地睡在我的周围——他们有自己的方式表达对我的在意。有趣的是,我往往不是在我与他人之间,而是在我与猫之间,最真切地感受到《小王子》中所说的那种「驯养」的关系。

 

我仍不时会想念人生中的第一只猫,特别是那些让我忍不住莞尔一笑的细节。时间流逝,我在变,我与猫的相处也在变化,在人生不同的阶段,他们教晓我适时的爱。说来非常奇怪,在人与猫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物种之间,竟有着一种平等的关系,猫这从古埃及时代开始就被宠溺的生物,每时每刻、举手投足彷佛都在说:如果想要被爱,先要好好爱自己。

 

三岛由纪夫说过,「人类最应该向猫看齐」,我想这样应该是最好的,「只在想吃鱼的时候,才愿意发出撒娇的喵喵声。」

 

返回
花团锦簇
分类 : 通讯专栏—瞬间看心理
作者 : 陈颖昭博士
第41期通讯(2022年12月)
日期 : 2022-12-31

我们的内心世界是一个富有内在资源的泉源,充满从日常经验培养的洞察力,和可让我们发现、探索和体现的创造力,让我们过得更快乐、丰富和有意义。

全文

我们的内心世界是一个富有内在资源的泉源,充满从日常经验培养的洞察力,和可让我们发现、探索和体现的创造力,让我们过得更快乐、丰富和有意义。

返回
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