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型
进阶搜寻
进阶搜寻
作者
类别
分类
专题
期数
通讯期刊
阅读其他期数
第35期通讯(2021年1月)

本期目录:

  • 「瞬间看心理」:新一年,新开始,是时候重新出发
  • 「 静心灵思」 : 是日晚餐:半杯水、五个饼和两条鱼
  • 「畅谈心理学」 : 电影《无价之保》的反思─学习与难相处年老父母的功课(上)
  • 「心灵小天地」:母子逆缘 - 共依存关系
  • 「育儿路」 : 礼物

下载通讯PDF档
新一年 新开始
分类 : 通讯专栏—瞬间看心理
作者 : 陈颖昭博士
第35期通讯(2021年1月)
日期 : 2021-01-31

New Year New Beginning:

Time to Revive Yourself

 

新 一 年,新 開 始,

是 時 候 重 新 出 發 !

是日晚餐:半杯水、五个饼和两条鱼
分类 : 通讯专栏—静心灵思
作者 : 小驴
第35期通讯(2021年1月)
日期 : 2021-01-31

心理学和神学能丰富我们头脑上对人和上帝的认知,却未必能帮助我们经验彼此关系之实在。

全文

新冠肺痰肆虐香港已整整一年,经济大受影响,很多公司结业,店铺倒闭;打工的若不是被解雇,也被大幅减薪,甚至停薪;两夫妻可能已有一方失业。香港最新失业数字为6.3%,预测将会更差。很多人因此而变得忧心戚戚,对将来毫无信心。

 

面对家庭收入大减,心理学家教导我们要有正向思维,常以半杯水作例子,提醒我们不应为着只得半杯水而忧虑难过,该看还有半杯水而快乐满足地享用。这是很有智能及逻辑的思维,若我们只计算自己的不足,又惯性地与人比较,这样只会不断增加我们的挫败感,害怕面对前路;更甚者,会不期然对身边的人产生莫名的妒忌和憎恨,生活又怎能得到快乐呢?

 

若我们能欣然地饮用这半杯水,可以尝试进一步触摸自己的心灵,去体会一下为何从半杯水中得到满足?答案往往是因为我们相信不久将来仍有水可添加,否则危难的来临只是迟与早之分别。当面对疫症肆虐无了期、全球经济下滑、失业率飙升,银行储蓄所剩无几时,我们凝望着眼前这半杯水,确实感受不到有多大的安慰!

 

其实早在二千年前,历史中有两位人物,也曾在资源严重缺乏下受到考验。那是圣经所记载家传户晓的神迹「五饼二鱼」(约翰福音6:1-13)。当时耶稣和门徒及五千多群众在山上,耶稣考验门徒腓力该从那里买饼给群众吃。腓力眼见庞大的群众,很快便计算出即使用二百银币买饼也是不足够。二百银币相等于当时半年工资。另一位门徒安得烈更积极地作实地考察,可惜在群众中只找到一小孩带着五个饼两条鱼。面对这稀少的资源,他亦断言绝对不可能喂饱众人。于是耶稣拿起那五饼二鱼向天祝福,然后亲自分派给众人,不但人人都吃饱,还有剩余。

 

腓力和安得烈在这次考验明显失败了。即使他们跟随了耶稣好一段日子,见证过祂的教导和权能,仍是对祂缺乏信心,不能明白祂的旨意。相反地,那小孩子却毫不保留地奉献他所有。圣经特别提到他有的是大麦饼,是当时穷人常吃的饼,相信他应是一位穷家小孩,五饼二鱼对他来说可能已是很宝贵的食物了。环顾今天,我们不也是腓力和安得烈吗?我们着眼的,往往是环境有多大的困难及资源如何短缺。但耶稣要我们明白的,不是神迹有多么伟大,而是神迹标记着祂自己是生命之粮,亲自供应我们所需,赐予我们永生。

 

心理学和神学能丰富我们头脑上对人和上帝的认知,却未必能帮助我们经验彼此关系之实在。唯有我们像小孩般,以单纯的信心依靠上帝,愿意在艰难缺乏下与人分享自己所有,才能真正体会人间之情及上帝长阔高深之爱。盼望我们在未来艰难的岁月,以正向的态度,拿起自己半杯的水,让圣灵引导我们超越物质多与少的限制,能与别人分享,一起经验上帝丰盛慈爱的供应。

返回
电影《无价之保》的反思 ─学习与难相处年老父母的功课(上)
分类 : 讯专栏—畅谈心理学
作者 : 谭日新博士
第35期通讯(2021年1月)
日期 : 2021-01-31

眼看疫情下,坊间有不少文章探讨中年家长在家工作和在家上视像堂的子女「困兽斗」情况,但较少谈及如何与家中长者相处。如果是一些很懂得和成年子女相处的长者,当然是中年子女百忙生活中一大帮助,可惜不少人感到年老父母是不容易相处。这篇文章与读者探讨跟一些不容易相处的年老父母要留意的地方,希望能增进大家的思考。

全文

韩国电影《无价之保》是讲述一位俗称「收数佬」的中年男人,因收数时把别人的小女儿作为抵押,后来建立了父女一样的感情。女孩长大后,剧情描述她如何寻回及照顾这位像爸爸的大叔之感人故事。不少影评指出,他们之间生出的父女情令人动容,笔者禁不住想到生养我们的年老父母,岂不是更需要思考怎样照顾他们?眼看疫情下,坊间有不少文章探讨中年家长在家工作和在家上视像堂的子女「困兽斗」情况,但较少谈及如何与家中长者相处。如果是一些很懂得和成年子女相处的长者,当然是中年子女百忙生活中一大帮助,可惜不少人感到年老父母是不容易相处。故此,笔者在这篇文章与读者探讨跟一些不容易相处的年老父母要留意的地方,希望能增进大家的思考。


你曾否听过以下年老父母的说话?

  1. 「阿女,都唔知点解你成日唔接电话,成日都搵唔到你,你系咪真系咁忙呀?搵唔到你,阿妈今日成日都唔知点过!」
  2. 「我谂你哋都好快移民去英国㗎啦,为咗啲细路嘛,由得我哋啲老人家系香港咪得啰!其实英国有咩好啫,听讲英国啲天气成日阴阴沉沉,你哋好难适应㗎,我谂你哋去咗冇几耐就返嚟!我同你阿妈都谂住返大湾区住呀!」
  3. 「教细路唔可以闹㗎,一定要一味锡,咁就啱㗎喇,我都系咁凑大你哋啫,阿妈唔会错嘅。」
  4. 「我一世人为你做咗咁多嘢,养大你,好啦,而家老婆亲,仔女紧要啦,唔使理阿妈啦,叫你每朝返工前陪我去晨运啫,对你身体又好,咁都话唔得!」
  5. 「我冇事㗎喇,啲心脏药?我冇事咪唔食啰 。」
  6. 「疫情日日都破百,你哋同啲细路千祈唔好出街啦,我都成三个月冇出街,咁咪安全啰。」

 

假如你是这些年老父母的成年子女,不知你听后有何感想?似曾相识?闻所未闻?事实上,以上年老父母讲的话是对应下面六种常见难相处父母的类型。

 

父母老后难相处的情况

葛瑞森·雷堡(Grance Labow)及芭芭拉·肯恩(Barbara Kane)是拥有30多年帮助及照顾老人家的资深社工,于1982年在美国马里兰州创立 「暮光服务网」(Aging Network Services),美国一个协助家人对长者的关怀照顾之全国网络,帮助亲人解决因散居各地所带来的各种问题,两人着有《如果父母老后难相处》一书。根据「暮光服务网」的统计,寻求专业辅导服务的成年子女有以下情况:

  1. 面对难相处父母感到焦虑的比例超过50%。
  2. 压力来源不只是照顾父母所需的体力负荷,还有父母重复有非理性行为的心力交瘁。
  3. 许多子女即使很早就离家独立生活,与父母分开居住,但当父母年老多病,他们也要重新面对这些关系。

除了这些大同小异的困难,笔者曾接触本地的中年人,中国传统的「孝道观念」也令不少子女在照顾难相处父母时,内心有很多矛盾的情意结,一方面完全满足父母的需求会感到疲于奔命或愤怒,但如果不理睬他们,内心又感到内疚。在照顾年老父母时,内心经常徘徊在这两个跌荡的心情当中。

 

六种「老后难相处」的父母类型

以下,是雷堡及肯恩在书中所提及六种常见难相处父母类型的特征,与及提出的应对方法,你可看看家中长者与哪类型的特征较接近:

 

1. 「依赖型父母」特征

  • 无法忍受独处,希望子女能时刻相伴
  • 与子女分离时立刻表现身体不适或明显的不悦
  • 对子女及他人提出无理要求
  • 紧紧依附子女或他人,凡事皆倚靠其打理
  • 无法自行作主或为决定负责,一丁点琐事都要仰赖子女或他人

 

应对方法:

  • 习惯性依赖可能与父母早年的经验有关
  • 这或许是父母童年被自己父母所忽略、照顾不足、甚至被抛弃。这可令他们形成惧怕独自面对问题的性格,甚或惧怕被抛弃,形成依赖的倾向。当他们年青而你们年幼时,因他们极需执行父母的职责,所以「顶硬上」承担起做父母的角色,表现亦较为独立和果断。但现在他们年老,你们已成长,没有了这些必然的职责,再加上他们可能有下面提及的老年需要,故此依赖的倾向再次浮现出来。
  • 依赖也可能晚年才出现
  • 他们在晚年身体衰弱多病、配偶离去、失去工作等问题,感到因为失去过去的身份,会觉得无助、孤单及失去自信,感到没有能力及不懂面对日常事情,甚至形成情绪低落,故形成对成年子女有过份依赖。假如当中涉及严重的情绪困扰,例如抑郁症,也可能需要接受专业的治疗。
  • 不妨多给他们同情和共感,可回想父母年青时是多么独立自信,你年幼时是怎样依赖他们,现在他们在年老体衰的情况下,才会有这样依赖的状况,须知道我们也会衰老,或许到时我们也会有依赖子女的一天。
  • 对父母的要求设定界限、为自己争取喘息的空间
  • 对年老父母的过度依赖,子女不一定要完全满足,也可让他们知道你也有需要。例如以上的例子,年老父母整天致电给子女,可能会令子女不胜其烦,子女可按其情况而决定回复父母的次数。假如父母在某特定时间有一些紧急的需要,可能要比较频密接听电话。但假如这只是父母依赖的行为,则可能每天在特定的时间回复就可以了,让父母慢慢学习接受你的界限。此外,亦要留意父母重复打电话的行为,是否因为他们记忆出现问题而忘记了已拨打电话给你,那就需要寻求专业人士评估是否有认知障碍等情况。
  • 创造和父母双赢的局面
  • 如经济容许,可考虑聘请家佣代为照顾父母,当然在起初的时候,不要让他们感到你请了工人便不理他们,也要协助父母慢慢建立对家佣的信任。
  • 可为他们安排一些有成就的任务,例如照顾孙儿。在商量的过程要留意,必须尊重年老父母的意愿,不要强迫他们做一些不喜欢的事情。例如我认识一位中年朋友,他母亲退休前是一位中文老师,所以他请她帮儿子补习中文。

 

2.  「泼冷水型父母」特征

  • 看人不是极好,便是极坏;同一个人今天什么都好,明天却什么都不对
  • 极端负面,满腔怨言
  • 对别人极度挑剔,自己却无法承受别人的责难
  • 不讲理、总要别人让步
  • 自己老是爱发脾气,看什么事都不顺眼,却对与自己同样性格的人毫不留情的批评
  • 容易暴怒,如乱摔东西、辱骂别人
  • 疑神疑鬼,充满戒心,有时简直到了偏执的地步
  • 不让人接近,甚至切断往来

 

应对方法:

  • 明白父母「非黑即白」二分的倾向
  • 这倾向可能是父母年青时形成的极端性格,很容易把事情二分为好或坏。故对不少事情也容易看不顺眼,不容易采取中庸之道去接纳别人或事情。
  • 当成年子女有合理的原因不能照顾年老父母时,例如要帮助年幼子女预备升中呈分试而不能和父母庆祝生日,父母会有一种深深被抛弃的感觉,顿时把成年子女由「极好」变为「极坏」的非黑即白倾向,要不立即反面,又或为了保护自己先拒绝对方。
  • 有些长者更有可能怀疑子女编造借口,而不重视自己的需要,索性叫子女以后不要见自己了,更指出孙仔孙女读什么学校真的那么重要吗?
  • 有些父母可能为了保持相信儿女仍是「好」的,会把责任怪罪在「坏」的女婿或媳妇身上,深信所有不好的提议也是他们提出的。这会形成不少婆媳问题,成年儿子夹在妈妈和妻子之中感到极为难。
  • 同理父母不容易信任别人的心境
  • 要明白年老父母可能对其他人不容易信任,心目中只会信任子女。当子女未能把他们的需要放在首位,心里感到极度沮丧,因他们心目中的儿女是好的,应该会把自己的需要放在首位,其他事情放轻。当事情不是他们期望时,他们为了保护自己,会作出一些极端的反应,免得被子女拒绝,故有时会「先下手为强」去断绝与子女的来往。
  • 别争论,站高一点看穿他们,主动修好
  • 要明白父母非黑即白的倾向,会因不满说出很多挑剔的言语和责备,可让他们慢慢明白事情有另一面的可能,但不用与他们强硬地辩论,可用温柔的方式慢慢让他们明白。要认定假如你们关系好,他们会慢慢接受你的看法。
  • 当父母担心你不理睬他们时,他们可能会表达出断绝与你来往的想法。子女要明白他们的真正动机,亦无需和他们过分计较,要冷静看穿父母背后的忧虑,主动与他们修好关系。
  • 例如以上的例子,父母因担心你移民到英国而说自己要搬往大湾区居住,若你们根本没有这个打算,主动向他们澄清。假如你真的想全家移民,也可以与他们好好倾谈。当然你们的决定或许会令他们失望,但早一点做「期望管理」让他们消化这事情,总比在出发前才通知他们为佳。

 

3.  「自恋型父母」特征

  • 自我形象扭曲,一方面自认与众不同,但另一方面又觉得低人一等
  • 只从自己的角度看事情,从不在乎对别人的影响
  • 对他人的需求无感觉,却自以为宽厚慷慨
  • 自己的地盘不容侵犯
  • 嫉妒别人

 

应对方法:

  • 了解父母自恋的需要
  • 自恋倾向一般是年青时已形成,他们外表可以很自大,内心却很脆弱。与他们相处,真的不容易,因他们会在有意无意间,为了显示自己是最好,很容易把别人践踏,有时会令对方感到自己一无是处。故与自恋型父母相处后,子女或需要先处理一下自己的情绪,重新肯定自己的价值,以免在下一次相处时,为了不被他们伤害而有过分的争辩。
  • 有些自恋型父母,容易倾向将其个人价值建基于子女是否采纳他们的意见。当被子女拒绝时,他们会感到一份很深的不被尊重和受伤,其程度可能超过我们所想象。特别是过去在工作上做领导,习惯有很多下属听从他们的父母,离开了过去的工作岗位,转移到家庭时,感到没有人再尊重他们,自己好像没有价值。
  • 有些自恋的人需要旁人不断地吹捧,以加强其自我良好的感觉。例如年老的父母在年轻时已不断要子女赞他们是世上最好的爸妈,现在年老也希望子女和孙儿赞他们是最好的祖父母等。事实上,有不少与成年子女的冲突是源于对照顾或管教年幼孙儿的意见不同而产生的。

 

  • 四两拨千斤、让父母体面地下台
  • 成年子女必须明白自己不可能完全满足自恋型父母的期望,不完全听从他们不代表自己没有尽子女的责任。
  • 策略上尽可能不要跟他们争论,可用「四两拨千斤」一些较间接的方法去婉拒他们。但假如他们过分强硬,则要在适当时机清晰表达立场,但态度要温和、有善意,肯定他们背后良好的意愿,却不一定要接纳他们的意见。这或许会令他们失望,但可以在其他方面满足他们作补偿,尽可能令他们体面地下台。
  • 如以上的例子,年老母亲说教养子女要「一味锡」,你可说出过去父母教导自己时,也不单单只是「一味锡」,也有管教自己的时候,并指出学习纪律的重要,让自己长大后成材,这绝对是父母的功劳所致。

当然有人觉得以上的应对方法不容易实践,实际的个别处境也会更复杂。因篇幅关系,我们在下一期继续讨论另外三类型父母的特征及应对方法,与及整体反思与难相处年老父母的窍门。

 

参考数据:

葛瑞丝.雷堡 及 芭芭拉.肯恩 (Grace Lebow, Barbara Kane) 着。刘慧玉译。(2018)。《如果父母老后难相处》。出版社:橡实文化。

返回
《母子逆缘》--- 共依存关系
分类 : 通讯专栏—心灵小天地
作者 : 欧静思女士
第35期通讯(2021年1月)
日期 : 2021-01-31

最近看了日本电影《母子逆缘》,心情有点起伏,引来一些思想,刚好到了写专栏的时间,在此跟大家分享一下。剧情讲述秋子与儿子周平的故事。秋子是单亲母亲,跟儿子相依为命。

全文

最近看了日本电影《母子逆缘》,讲述秋子与儿子周平的故事。看后心情有起伏,也有一些思考,刚好到了写专栏的时间,藉此跟大家分享一下。秋子是单亲母亲,感情混乱,只顾吃喝玩乐;她没有工作,对儿子疏于照顾;常向家人借钱过活,及后父母和妹妹不能忍受,跟她断绝往来。

 

电影改编自真人真事「川口高龄夫妇杀害事件」,凶案发生于 2014 年,揭露一位 17 岁少年从小受生母、养父虐待,更被母亲唆使四处借钱、偷钱,最后更为了偷钱而残忍杀害自己的祖父母。新闻曝光后引来日本一阵骚动,是当年震惊社会的凶杀案。

 

饰演秋子的日本女演员长泽正美,在接受访问时曾经表示,对于是否接演这角色曾经犹豫。她直言不能认同秋子的行为和想法,也不想去了解她。后来她尝试以周平的角度去研读剧本,才明白他跟母亲关系上的感受与心情。

 

似乎秋子很令人讨厌,她是个怎样的女子?她和儿子又是怎样的关系?

 

 

电影开场

 

秋子街上遇见儿子周平,问他:「你怎么不在学校?」

周平没有回答。

秋子发现儿子弄伤了膝盖,没有问原因并以舌头来清洁他的伤口,同时笑着告诉儿子:「我也翘班了。」

 

秋子带周平跑进室内泳池,对儿子大声说:「预备,跳!」

儿子未来得及响应,秋子已跳进池里。

泳池旁职员说:「请不要跳水。」

秋子对儿子轻声说:「没关系,跳 …」继续以眼神示意儿子跳,周平犹疑但最后也跳了下去。

秋子拥着儿子,眼神充满喜悦。

 

开场的首两幕,看到两母子的互动,秋子是主动,周平没有说话,也没有被鼓励作出表达。对于儿子没上学,她并不担心,相反认为儿子跟她一样,她翘班,儿子就逃学。秋子带周平来到室内泳池,教唆他破坏守则,当儿子听从她,她感到喜悦。只看了两幕,心里已感不安,孩子的命运会如何?

 

 

共依存关系

 

共依存 (Codependency) 是指照顾者和被照顾者的依附关系,被照顾者常见带有倚赖和沉溺行为,但照顾者不离不弃照顾对方。在扭曲的依附关系,双方也是受害者,不能跟其他人建立健康的关系。电影中,本是照顾者的母亲,没能力照顾儿子之余,更要儿子照顾她。

 

电影没有交待秋子的成长如何,她常要儿子向家人拿钱,不能顺她的心意就认为儿子未有尽力,或埋怨家人不喜欢她、针对她、看不起她。秋子说父母偏心妹妹,不给她上大学,但事实上她没有认真念书。秋子愤世嫉俗、冲动、脾气差,生活只有吃喝玩乐。父母和妹妹曾经在金钱上多次照顾母子二人,但秋子的问题没完没了,最后家人也放弃了她。

 

至于电影里的周平,年幼时一直在母亲后面追,母亲从没理会他是否追得上;到青少年期,他不用再追,但仍走在母亲的后面,配合母亲的步伐。周平从没有问母亲要去那里,母亲去那里,他就去那里。秋子曾经为跟别的男人去玩,离开儿子几天;周平没有离开,一直等母亲回来。

 

母子二人生活潦倒,秋子没工作,周平没上学。后来,他们遇上一位社会工作者,周平有机会上课,才发现自己喜欢阅读,可惜安定生活过了不久,秋子因为男友欠下债务,他们又要逃跑。周平首次说出希望留下来,母亲没有理会,而且说出很伤人的说话,周平无奈地继续走在母亲的后面。

 

 

空虚的心灵

 

相信电影的观众定必为周平的经历而难过。双眼无神、步伐无力、面上找不到半点笑容。他没有食物、没有住处、没有上课。一般孩子成长中需要的爱、照顾、保护,周平全没有。心灵的孤寂、空虚,谁能明白?看不到未来的人生又如何走下去?

 

周平的生命没有灵魂,秋子又如何?在生活和行为上,秋子不断给人添麻烦,家人也受不了而跟她断绝来往,她把渴望被爱的情感转移到男人身上。秋子的男女关系很混乱,又拒绝承认遇上坏男人和不断被遗弃;同时她也利用男性,来满足她在物质和情欲上的需要。秋子的心灵同是空洞,只靠着身体的亲密来换取短暂的安慰,但当一次又一次被遗弃,所经验又是更深层的痛苦。

 

被家人拒绝,被男人遗弃,唯独儿子一直在她身旁。秋子曾经要周平向他生父拿钱,看来生父对他不错,但周平选择跟母亲一起,受到秋子男友虐打也不离开,他对母亲是完全忠诚。周平背负起照顾母亲的责任,找钱回来供她玩乐,后来妹妹出生,秋子没有转变,而照顾妹妹的责任当然落在周平身上。

 

秋子曾经遇上愿意帮助她和儿子的人,但当对方走近她,她的反应就如野兽般,眼神充满敌意。秋子内心不安全和恐惧,如受伤的野兽,避免再受伤害,唯有把自己武装起来。秋子不相信有人会真正关心她,也嫉妒有人对她儿子好,或许她害怕周平感受别人的好而离开她。秋子的内心只有男人的拥抱,周平的内心就只有母亲秋子。

 

 

自恋的人格

 

电影没有交代秋子的成长,但看到成年的她已发展出自恋型人格障碍。根据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秋子有以下特征︰

  • 夸大自我的重要性
  • 专注于爱情的幻想
  • 需要别人无条件的顺从
  • 关系上显得自私,以达至满足自己的欲望
  • 缺乏同理心
  • 嫉妒别人
  • 态度傲慢

 

周平曾经对母亲的生活表示不满,秋子冷笑并以威胁的口吻响应周平「她和女儿可能会消失…」,她知道周平是不能失去她和妹妹。秋子又认为儿子上课会被欺凌,但把儿子留在身边真的是保护他?秋子把儿子孤立起来,跟他人和社会脱节,让儿子感到母亲是他唯一依靠,这是一种操控。

 

自恋型人格在关系上是操控,对方的存在是满足他们内在的缺乏。秋子曾经表示,儿子是她生下来,是她的一部分,所以她跟儿子如何相处,是她个人的事,跟其他人无关。女性怀孕期间,确实感到胎儿跟自己连为一体,是自己一部分,可惜秋子不容许儿子成长、独立,更不让他有自由和自己的思想。

 

对于胎儿来说,可以想象母亲是他的全部。婴孩出生后,离开了母体,但母婴关系仍然紧密。出生后一年,母亲对他来说仍是生命的全部。当婴孩感到不舒服,例如:饥饿,尿湿,身体不适,他不理会是白天还是晚上,就是要母亲的协助,让他回到舒服的状况。当婴孩在关系上经验到安全和满足,生命得到成长和进入人生的新阶段。

 

周平的婴孩期是处于完全的缺乏,他内心是脆弱和不安全。相反,秋子的内在生命仍是一位婴孩,不断向她身边的人索取她的需要。对情欲的追求亦是一种原始的渴望,只是不能带来真正和持久的满足。

 

悲剧终于出现,秋子为了帮助遗弃她的男人,要儿子去偷钱,甚至教唆他杀自己的祖父母。当周平满身鲜血来到母亲面前,秋子淡淡地回应「你办到了」。秋子为了拯救她的坏男人,把儿子推向地狱的深谷,共依存关系同样发生在她和她男人身上。

 

 

共依存切割

 

当周平偷东西、杀人被抓,秋子并不关心儿子的状况,只否认跟她有任何关系。周平对母亲的反应亦表现平静,独自负起全责,最终被判囚12年。

 

「我不想离开这里(监狱),只要待在这里,就可以按时吃饭,还可以看书」

「她自己一人是生存不下去的」

「我很爱我妈」

「自从我出生以来,所有事都很糟糕,但爱妈妈难道是很糟糕的事吗?」

 

以上说话是周平被捕后说的,也是电影中他表达最多自己的想法。最明白秋子确是她儿子,秋子不能一个人生活;但周平一直顺着母亲,甚至失去判断是非的能力,可尝不是害怕失去她。

 

本来爱是建立,让生命成长;但扭曲的爱,带来是操控、毁灭。周平被关12年,令人伤感,但也可能是另类的出路。临床上,共依存属于困难个案,关系不能切割,也不能进入心里治疗。然而,建立出共依存关系的人,是没有健全的自我,难以跟他人建立健康的界线。

 

周平要离开母亲,独自在狱中生活12年,是否真的不好?失去两条生命确是悲剧,但没有被囚的判决,周平不可能离开母亲,又或者秋子不会让儿子离开她。12年并不是短时间,这段时间他不用颠沛流离、捱饥抵饿,还可以读他喜欢的书。

 

保护和操控是一线之隔,监狱内外是两个不同的世界,狱中生活有纪律、有守则、听指令,对于不安、恐惧、混乱的心灵,这是一份保护。被囚叫人失去自由,但周平过去的17年,从没有真正的自由;在狱中被囚,反让他经验到心灵的自由。至于秋子,她失去了儿子,才能感受到自己,及内在心灵的痛苦,那刻遇上真正关心她的人,或许她会得到帮助。

 

现实中的秋子和周平,各自有自己的心理创伤,希望12年时间可以抚平他们的伤痛。

返回
礼物
分类 : 通讯专栏—育儿路
作者 : 郭丽芳女士
第35期通讯(2021年1月)
日期 : 2021-01-31

生命中某些阶段,会经历不同形式的分离,特别是要与所爱的、感情深厚的、生命中至为重要的那位分离,那份极度的悲痛,有人用「椎心之痛」来形容!只有亲身尝过,才能明白这份痛是多么的难受!

全文

2020年7月,因為我急需配合病重親人於外地進行治療,必須盡快啟程離開香港。倉促間我編了一個有關幫助人的故事跟年幼的孩子分享,盼望這故事能夠幫助孩子明白媽媽突然不在身邊;又與孩子一起預備6個星期的小禮物 — 簡單的零食、小玩具等,藉此預備孩子的心,透過這些看得見、摸得到的小禮物,每天能夠帶給孩子一點實際的安慰。其實也是預備自己的心。

 

由於需要隔離,我估計要6個星期才能回來。誰知期間我椎間盤突出、坐骨神經痛,連走路、坐下、站立也不行。特別在晚上,神經線更是痛得利害,睡也睡不著!

 

6個星期後,我仍無法回家。孩子天天問:「媽媽,你什麼時候回來?」、「媽媽,你是不是迷路了?」、「媽媽,你會回來嗎?」、「媽媽,我好掛住你!」…  聽著我心裏極度難受!6 個星期的小禮物已拆完,回家卻無期。感謝主在我無計可施時,提醒我以改編的另一個故事安撫孩子,以視像讓孩子看見媽媽每天預備手工布偶作為新的禮物。

 

故事講述狼牙醫去很遠的地方醫治蛀牙的鱷魚先生。狼牙醫在回程路上受傷,遇到不同動物的幫助,最後平安回家與家人相聚。在構思與講述的過程中,我感到安慰與盼望,孩子聽後也感到安心。

 

就地取材想起以簡單七彩布偶手工

一針一線,縫下並傳遞我對你的愛與想念

一針一線,縫下並傳遞我們相聚的盼望與祝福

 

感謝高科技的發明,通過視訊,孩子看見這憑據 — 媽媽每天都在預備禮物。希望孩子感受到並相信,她是媽媽心中所愛。媽媽也想著她,有一天媽媽會帶著這些禮物回家相聚。

 

無論是預備禮物、講故事、做手工,這些都是工具,屬於外在的事物。最終,媽媽才是孩子最想要的禮物。媽媽專心的聆聽、陪伴、理解,對孩子來說是最珍貴的禮物!記得上期提到:「人生總有變數,總有未能如願的時候。接納不能控制、不能改變的部份,是一份智慧 — 照顧自己的智慧。」沒想到,在這段時間真實地應用了出來。願我們在逆境中繼續常存信望愛!

返回
Eng